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除掉魏延呢?只因为他长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英雄豪杰胸怀壮志,梦想成就一番伟业。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人到了中年却仍感无所作为。但刘备是个例外,他的精神令人钦佩,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成为了他独特的标签。他不仅自身才华横溢,更擅长拉拢和善用人才。
当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后,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无数次的磨难。他们始终坚守初心,毫无怨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和张飞,他们为了追随刘备共同打拼,宁愿放弃其他发展的机会。这足以说明刘备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当名将投降刘备时,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信任名将,没有对他们产生任何提防之心。例如,在选取镇守汉中的将领时,刘备选择了魏延。汉中是蜀国的战略要地,而刘备选择了魏延来镇守,并封他为镇远大将军。这个决定体现了刘备善于挖掘和运用人才的智慧。魏延的综合战力在张飞之上,他的大将气质让敌人望而生畏。对于刘备来说,魏延的出现如同久旱逢甘露,他深知自己前半生的失败源于未遇如此英才,因此更加珍惜和重用魏延。
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却有所不同。甚至在诸葛亮临终前,也要安排人去除掉魏延。难道是因为魏延天生具有“反骨”吗?真的是会反叛蜀国的人吗?其实并非如此。魏延的死亡源于他投降前的一件事——他杀了韩玄。韩玄曾是魏延的主公,但一直不被重用,这导致魏延心生怨恨。在刘备攻打长沙时,魏延终于忍无可忍,杀掉韩玄,向刘备投降。
诸葛亮正是基于这一点,认为魏延不能重用。在诸葛亮看来,为了邀功而杀害自己的主公是小人的行为。尽管魏延实力强大,为蜀国做出了贡献,但诸葛亮依旧不看好他。诸葛亮眼光长远,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刘备的看法不同。他认为魏延这是表达忠心的方式。事实上,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只是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临死前也要安排人除掉魏延。
这段历史中的英雄情怀、战略眼光以及人性的复杂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刘备的胸怀大志、善于用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以及魏延的忠诚与决断都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亮点。尽管存在争议和分歧,但这段历史依然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