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奇葩的官职名字 行走和舍人又是什么意
古代奇葩官职:那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许多古代的官名,放在今天,其含义已经与原来大相径庭。接下来,跟随风趣网小编的步伐,一起揭开这些古代奇葩官职的神秘面纱。
一、太子
初听其名,你可能会误以为这是给太子养马的马夫。实际上,太子是辅佐太子、教导太子政事的官员,品级从五品。曾经写下著名《陈情表》的李密,就在其中提到“除臣太子”,意思是要他去辅佐太子读书。而名臣的最初官职,也是太子的官。
二、郎中令
在现代,人们常称大夫、医生为郎中。郎中令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太医。在古代,郎中令是朝廷中的九卿之一,负责宫廷侍卫,成为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其主要职责包括宿卫警备、管理郎官、备顾问应对、劝谏得失、郊祀掌三献、拜诸侯王公宣读策书等。历史上最著名的郎中令便是权臣。
三、祭酒
祭酒这个词听起来似乎与喝酒有关,但实际上它与酒毫无关系。在古代,举行宴会时,长者会酹酒祭神,以后就用祭酒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在官职中,首席官员被称为祭酒。比如有博士祭酒,就是博士中的首席,会在重要时刻担任重要职务。
四、行走
在现代汉语里,“行走”是一个动词,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名。像电视剧里常常出现的“上书房行走”、“军机处行走”等。行走是指在某些不设专官的机构或在非专任的官职中轮换任职。清朝重臣在初入仕途时,几乎都有过行走的经历。
五、舍人
在现代汉语中,“舍人”是旅店的主人,但在古代却是丞相等大官的属官。西晋初曾设中书舍人,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权力逐渐增大。尤其在南朝时期,士族们不愿意参与具体工作,导致寒门子弟掌握了实际权力,中书舍人的地位逐渐超越了其直接上司,甚至成为了实际的宰相。
这些古代的官职名字,听起来奇特,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们见证了古代汉语的发展,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