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十二时辰对照表
中国古时十二时辰详解
在中国古代,时间的流转被赋予更多诗意与韵味。这十二时辰,如同十二段小曲,演绎着天地间阴阳交汇的韵律。
子时(23:00-01:00)——别名夜半、子夜。此刻,天地间的阴阳开始交汇,万物归于沉寂,如同夜晚的静谧,孕育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丑时(01:00-03:00)——又称鸡鸣、荒鸡。夜色渐淡,晨露初降,万物仿佛从沉睡中苏醒,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寅时(03:00-05:00)——别名平旦、黎明。此刻,昼夜交替,天色渐渐明亮,如同破晓之光,照亮大地。
卯时(05:00-07:00)——别名日出、破晓。太阳初升,驱散夜的寒冷,生机盎然,万物苏醒。
辰时(07:00-09:00)——又称食时、早食。古人此时用早餐,农耕劳作开始,新的一天正式拉开序幕。
巳时(09:00-11:00)——别名隅中。临近正午,阳光渐烈,日温上升,万物蓬勃生长。
午时(11:00-13:00)——别名日中、正午。此刻阳气最盛,阴阳转换节点,如同天地间的中转站。
未时(13:00-15:00)——又称日昳、日跌。太阳西斜,午后休憩之时,人们享受短暂的悠闲。
申时(15:00-17:00)——别名晡时、夕食。下午活动的高峰期,人们劳作之余享受第二餐,天地间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酉时(17:00-19:00)——别名日入、日落。夕阳西沉,归家的时刻,人们带着一天的疲惫与满足回家休整。
戌时(19:00-21:00)——又称黄昏、日暮。天色渐暗,万物朦胧,家的温暖呼唤着归人。
亥时(21:00-23:00)——别名人定、定昏。夜色深沉,万物入眠,人们结束一天的繁忙,沉浸在宁静的夜晚。
每个时辰固定为两小时,以地支命名,与现代24小时制巧妙对应。这些别称背后多源于自然现象如“鸡鸣”“日落”或人类活动如“早餐”“劳作”等,生动描绘出古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奏的和谐统一。其中子时作为一日之始,以夜半(现代24时)为分界点,标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