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机曾在中国机场起降
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俄军机在中国机场起降现象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屡次出现俄军机在中国境内机场起降的情况,这一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将从事件背景、战略意义、历史沿袭及技术细节等方面进行深入。
一、事件背景与执行情况
在中俄第6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双方军机实施了联合编队飞行及协同演练。此次巡航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日本海、东海空域展开,第二阶段延伸至太平洋西部空域。在机型部署上,俄方派出了图-95战略轰炸机、苏-30SM和苏-35S战斗机等机型,中方则出动了轰-6K轰炸机、歼-16及歼-11B战斗机等。值得一提的是,俄军机在中国机场的起降并非单向,中国军机也曾在俄方机场着陆,充分展现了双方军事合作的双向互操作性。
二、战略意义与国际反应
俄军机在中国境内机场的起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合作,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度互信的体现。这一行动被许多专家解读为双方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下提升协同能力的有力证明。对于国际社会的关注,日本对此表示了一定的关注,而中国外交部则强调行动符合国际法和惯例,旨在维护地区稳定。
三、历史沿袭与常态化趋势
自2022年12月俄军图-95MS轰炸机首次降落在杭州笕桥机场以来,双方军机的互降已成为联合巡航的常规环节。这一趋势在2023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两国轰炸机多次实现互降,不仅加强了战术协同机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俄防务合作的深化。
四、技术细节与规范遵循
在联合巡航中,中俄双方都严格遵守国际法,未侵犯他国领空。飞行路线及起降程序均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通报,确保了行动的透明性与专业性。俄国防部发布的视频及中方发布的巡航画面,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俄军机在中国机场的起降是中俄深化防务合作的具体体现,不仅服务于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更通过规范化的操作降低了地区误判风险,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