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第一次到武庙祭拜时为何会发怒?
在公元960年,一个崭新的朝代如旭日,它并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是通过政变的方式平和地建立了政权。这段历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朝代的开创者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后,身着黄袍,建立了北宋。在他的统治初期,遵循惯例,需要去武庙祭拜。
武庙是历代皇帝祭拜的场所,供奉着武艺超群、功勋卓著的武将。赵匡胤看到的武庙内的雕像让他皱起了眉头。当他看到白起的雕像时,更是直言不讳:“白起也配供在武庙?”随即命令士兵将白起的雕像移出。
白起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因其坑杀赵兵三十万的残酷行径,让赵匡胤认为其过于残忍和不义。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赵匡胤的担忧源自于他自身的现实考虑。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谁兵强马壮谁就能称王称帝。当时的人们崇尚武力。为了从根本上防止武将造反,赵匡胤开始行动。
在统一战争期间,赵匡胤不仅拿走了身边武将的兵权,还打起了武庙的主意。在他看来,武庙中的白起以及许多现代人所熟知的武将如关羽和张飞,都存在一些问题。关羽曾经投降的经历让赵匡胤认为其不忠。张飞虽然勇猛,但喜欢鞭打士兵则显得不仁。他们二人都被请出了武庙。
赵匡胤的这些举措看似有些不合理,但他实际上是在按照自己的理念重塑国民性格。他实行兵将轮换制,避免士兵与将军建立私人感情。他采用教育文人的方式教育武将,政策文化上重文抑武。他的改造取得了成功,使得武将边缘化,让人们追求忠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后继者继续重文抑武,甚至到了重文轻武的程度,使得宋朝成为前所未有的懦弱王朝。
从宋朝开始,这个民族开始有了重文抑武的倾向。人们手中的刀剑逐渐变成了笔和画具,骑马的习惯也逐渐被坐轿所取代。曾经的腰间宝剑已经变成了手中的折扇。赵匡胤无疑改变了国民性格,他的举措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社会稳定,但他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宋朝留下了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