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的吞脊兽的作用是什么 它能防雷吗-
建筑艺术,在巅峰时期,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那时,木材被巧妙地用作建筑材料,通过精巧的卯榫结构,造出了全木质的塔、楼、亭和台。其中,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就是这一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座始建于辽代的木塔,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当时的能工巧匠们,以大约十万块木构件,像儿童搭积木一样,构建了一座高约67米、直径30米的壮丽建筑。这座木塔仿佛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在这座木塔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小编的注意——大殿殿顶最高处的吞脊兽。这种古老的建筑元素,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愿景的寄托,还具备实际的防雷功能。
龙王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掌管水的神仙,因此其九个儿子之一的鸱吻(音吃吻)被赋予了灭火消灾的职责,成为了屋脊最高处的“镇物”。在大殿的屋脊上,左右各有一对吞脊兽,它们张着大口,守护着屋脊的两端。为了防止它们逃走或造成其他意外,工匠们在它们的脊背上插上了宝剑,将它们牢牢地固定在位。
大殿的修建过程中,除了结构牢固之外,防雷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古代大殿多由木材建造,虽然殿内的烛火易于引发火灾,但只要看护得当,按时熄灭,火灾的风险是可控的。雷火却是一种无法预测的风险。一旦雷火击中大殿,上万度的高温足以引发大火。
最早的吞脊兽是木制的,但实际的防雷效果并不理想。雷火往往会使木制吞脊兽首先着火。金属吞脊兽也不能有效防雷,反而可能引雷。于是,工匠们开始寻找更好的材料。最终,琉璃件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京城郊外的琉璃厂是烧制吞脊兽的中心之一。比如紫禁城太和殿的吞脊兽,就是由琉璃件构成的。在大雨瓢泼时,雷电可能击中琉璃吞脊兽,虽然吞脊兽可能被击碎,但雷电的巨大能量会沿着琉璃体外壳、雨幕和建筑外墙的雨水直接传入地下,从而避免建筑物因雷击引发大火。
可以说,吞脊兽就是古代的避雷针。它不仅具有美观装饰的效果和吉祥祈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避雷的实际功效。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