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时亨:反对崇祯南迁的叛臣,最后下场有多惨
在历史长河中,光时亨的名字虽不是如雷贯耳,但其事迹却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接下来,由风趣网小编为您揭示这位人物背后的故事。
深处于历史转折的关头,崇祯皇帝面临着大明王朝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他手中,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部农民起义军如日中天,外部后金虎视眈眈,国内又天灾不断,加之崇祯自身的决策失误,战争屡屡失利。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如猛虎般横扫黄河,一路高歌猛进,所到之处,官民纷纷投降。他们攻打山西,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了大明的首都——北京。崇祯皇帝面临的选择至关重要。是坚守北京,续写辉煌,还是迁都南京,暂避锋芒?
显然,坚守北京已是一条绝路。大明王朝已无力应对李自成的大军。南迁或许是一个权宜之计,历史上也曾有过两次南迁保存国祀的先例,如东晋和另一未知朝代。南迁无疑意味着皇帝放弃祖宗宗庙,不顾万民生死,这并不是一个皇帝应有的担当。
崇祯皇帝希望朝堂大臣能支持他的决策,于是他提出了南迁的策略。光时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计划。光时亨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念,坚决反对迁都。他的言辞激烈,忠诚之心可见一斑,最终说服了崇祯皇帝,使他放弃了南迁的想法。
后来,又有人提议让太子到南京监国,以达到迁都的效果。光时亨再一次站出来反对,他以历史上的事件为喻,暗示崇祯皇帝若南迁可能会变成第二个…(此处省略敏感内容),太子则可能被比作自立为帝的唐肃宗。如此,第二次迁都的计划也被崇祯皇帝放弃。
结局众所周知,李自成轻易地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最终选择在煤山自缢。
光时亨的结局却引人深思。在李自成攻灭北京城后,光时亨并未选择殉国,而是投降了李自成,并在其手下谋得官职。后来李自成兵败,光时亨又逃到了南京。来到南京的他,还想谋求一官半职,然而当时的执政者马士英并不吃他那一套,以“阻南迁”的罪名将他送上了法场。这一罪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光时亨是享有此“殊荣”的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