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收降张鲁后刘晔劝他进攻刘备为何被拒绝
建安二十年,正值曹操六十大寿之际,他兴致勃勃地奔赴汉中前线。彼时,随着曹操出征的猛将如云,其声势之浩大,足以令人生畏。面对这样的阵仗,张卫虽有心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最终,汉中的将领杨任被斩,张卫等人夜间逃走,鲁地亦被刘备占领。
刘备刚刚夺得益州,而荆州的问题仍悬而未决。这样的形势不禁让人议论纷纷:曹操是否应该趁此良机攻下刘备?就在曹操收降张鲁、夺取汉中之后,有人劝他乘胜追击,攻打刘备。曹操却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表示:“人若不知足,便要吃苦。我已得到陇地,难道还贪图蜀地吗?”其实,除了这位劝者,还有一人也曾向曹操进言。
曹操的另一位主簿刘晔也曾力劝曹操立刻出兵攻取蜀地。刘晔深谙时局,他指出如果曹军此时攻取西川,蜀人将望风而降,曹军可轻松取胜。他进一步分析道:“刘备虽为人杰,但其得蜀时间尚短,蜀人尚未心悦诚服。若得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危。以曹公之神武乘势压境,必能取胜。”曹操并未采纳刘晔的建议。
刘晔的见解独到而深远。当刘备伐吴时,他看出孙权并非真心投降,并力劝曹丕出兵攻吴。他分析道:“如今天下三分,魏国已得十之八九。吴、蜀各自据守一方,相互救援。但若他们自相攻伐,便是上天赐予我们机会。我们应出兵渡江,直取其内。令蜀军攻其外,如此吴亡只在旦夕之间。”曹丕并未采纳这一明智的建议,致使天下统一的进程再次延后。后来的局势发展正如刘晔所料:“孙权表面上愈发谦恭,实际上却行为不轨。”
关于曹操不攻刘备的决策,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力不足以与刘备抗衡,或许是他并未将刘备视为心腹之患。在汉中,曹操留下了夏侯渊、张郃与杜袭等大将,以为足以应对刘备。结果却是汉中落入刘备之手。刘晔的远见卓识令人叹服,他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历史的走向却如他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