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支付牌照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首批支付牌照的发放是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这一重要节点的背后,涉及政策引导、市场演变以及行业规范化的关键历程。
一、政策背景与牌照发放启动
自2008年国务院明确央行统筹支付体系的职责以来,第三方支付逐渐纳入监管框架。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支付行业定下了规矩,也标志着支付牌照审批制度的正式启动。2011年,首批支付牌照的发放更是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共有101家机构荣获《支付业务许可证》,涵盖了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业务类型,这一举动标志着行业正式从无序扩张进入合规经营阶段。
二、早期获牌机构的兴衰案例
在首批获牌的机构中,有一些机构的兴衰历程尤为引人关注。例如,浙江易士于2011年获得预付卡牌照,却因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交易数据等违规行为,成为首家被注销牌照的机构。广东益民在获牌后推出的“加油金”业务涉嫌非法吸储,最终也未能逃脱牌照被注销的命运。这些案例不仅暴露了早期监管执行中的漏洞,也警示后来的机构在业务创新与合规之间要取得平衡。
三、行业格局与监管演进
随着首批支付牌照的发放,支付宝、财付通等头部企业依托电商和社交场景的便利条件迅速崛起,推动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央行自2015年起基本停发新牌照,并通过续展审查淘汰违规机构,市场对支付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这一举措使得牌照总量从峰值缩减至一定数量,强化了市场准入门槛和风险管控。
四、牌照稀缺性的市场影响
随着支付牌照的停发,存量牌照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为了获取支付入口,一些企业如美团、小米等选择通过收购持牌机构的方式进入支付领域。单张牌照的交易价格一度超过十亿元,凸显了市场对支付牌照的争夺之激烈。华为虽曾表态不申请支付牌照,但最终也通过收购间接获得牌照,这反映了头部企业对支付入口的战略重视。
回顾首批支付牌照的发放历程,它不仅是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规范化的起点,也为后续的行业发展和监管升级埋下了伏笔。这一历史时刻映射了中国支付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竞争的转型轨迹。
奇闻怪事
- 首批支付牌照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 五百字秦皇岛名字的历史由来
- 世界十大无人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无人区,也是
- 角色分析Big Bang胜利在《天使之眼》中的惊艳表
- 何炅与“小燕子”李晟谈情 《离爱》MV唯美剧照
- 杭州攻略三日游旅游
- 羽绒服有什么品牌
- 雷佳《难忘茉莉花》 一缕茉莉香一张新名片
- 浙江省选考赋分表裸分对照表一共几个等级
- 世界手表十大名牌(最新发布的全球腕表20大品牌
- hisoical和hisoic的区别
- 氢弹和原子弹的区别是什么?氢弹中子弹和核弹
- 所有奥特曼的名字(各个奥特曼名字)
- 武书连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名2015
- 打破吉尼斯记录的猫(世界上最长寿的猫获吉尼斯
- 1个月没见彭顺 李心洁难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