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现唐代城墙
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史悄然沉淀,化为一片片古老的遗迹,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就在2019年5月,成都这片古老的大地再次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在通锦桥路附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意外发现了一段隐匿于都市繁华背后的唐代城墙遗存。
这段城墙,宛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展示着千年前的风采。残长近170米,宽度在8.9至12米之间,夯土墙体最高处的残存高度达到了惊人的1.6米。这一发现,无疑为成都西北角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色彩。
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精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城墙的主体采用夯土筑造,外砌的包砖坚固耐用。部分使用的汉六朝花纹砖和唐代素面砖,无不体现出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更令人惊叹的是,城墙基槽内铺有泥夹卵石,大大增强了城墙的稳固性。
城墙外侧的砖石“散水”,宽约1米,分为斜铺和平铺两种方式,犹如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排水保护墙体,体现了古代人们在建筑技艺上的智慧与才能。
历史背景深厚,修筑者的传奇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唐代名将高骈,在乾符二年(87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为了防御南诏入侵,主持扩建了罗城。传说中的高骈因龙女托梦而将城墙西北角内收,使得龙女得以归家。这一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的传奇故事,也揭示了城墙走向与地形地势的紧密关联。
此次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成都城的轮廓,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城市格局的实物依据。这段城墙遗存的保护计划已经启动,未来将进行原址保护,并结合解说图文展示古代建筑工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24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公益诉讼纳入文物保护领域,为类似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制度支撑。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才能而感叹。这段唐代城墙的发现,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代城市防御、水利工程与建筑技艺高度发展的生动展现。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