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功劳那么大,为何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接下来,跟随奇秘网小编的步伐,一起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了解那些英勇人物的身世和传奇经历。
在刘邦建立汉朝的初期,论功行赏的时刻到了。群臣们纷纷亮出自己的伤疤,数着自己的功绩,争相邀功的场面蔚为壮观。而萧何和张良这两位文臣谋士,没有显赫的战功,似乎并不屑与群臣争功。
他们却是刘邦最早期的追随者,为刘邦出谋划策,效力最多。尤其是萧何,他的功劳与张良相比似乎不分伯仲,但在封爵赏赐时差距却较大。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五年,刘邦平定天下后,开始论功行封。尽管群臣纷纷争功,但刘邦心中功劳最高者始终是萧何。他在沛县时期就已欣赏萧何的才华与人品。在刘邦反秦的过程中,萧何始终是最早的追随者。他运筹帷幄,发掘人才,出谋划策,为刘邦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即使未曾亲临战场,他依然能在后方运粮送兵,多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
刘邦出征时,总是将大本营交给萧何留守。在他心中,萧何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可以托付身家。然而众将因为萧何没有显赫的战功,只是出谋划策、舞文弄墨,对他并不服气。刘邦以猎人和猎狗的故事巧妙回应他们的质疑。猎人虽未亲手捉到兔子,却发出追捕指令;猎狗虽勇猛追兔,却听从猎人的指挥。萧何就是那发现兔子踪迹、指挥的猎人。他的功劳并非一般武将可比。因此刘邦将萧何推上了功臣榜第一人,封酂侯,封邑最多。
而在封赏张良时情况又有所不同。汉六年正月,刘邦在封赏功臣时并未提及张良的战功。张良主动表示自己的功劳在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拒绝了刘邦让他自己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的机会。他淡然看待功名与地位,只请求将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他的淡泊名利和居功不傲的精神令人钦佩。张良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独立的风骨,也因此得以在政治漩涡中保全自身。他与刘邦的默契和信任也是无人可及的组合,他们的合作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这样的臣子令人敬仰和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