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毒药”在古代并非指有毒之药
在深入阅读《歇冠子》这部著作时,发现了一处令人颇感兴趣的内容。当我们中国古代历史时,无数的历史真相等待我们去发掘。
在书中,魏王询问扁鹊,其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谦虚地表示,他大哥的医术最高,能够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便防患于未然;他二哥则擅长在疾病初露端倪之时便将其根除。而他自己,只能在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投以所谓的“”,以去除病痛。
初读此处,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扁鹊所擅长的“以毒攻毒”之法,因此才会使用“投”的方式来治病。在书中另一则故事中,扁鹊为一位血脉堵塞的患者治病时,也是使用了“投”的方式,最终使得患者血脉畅通,成功痊愈。可见,这两则故事中的“”,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
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在中医理论中,“以毒攻毒”虽然能够治疗某些疾病,但并非常规手段,而且需要特定的病症和情境。对于扁鹊所描述的,他行医时总是“投”,我们不禁开始思考:“”究竟是何物?
在深入研读秦汉古籍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如今常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在秦汉时期,最初的说法却是“苦口利于病”。这更加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如何会利于病呢?
幸好,郑玄的注释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他解释,“”实际上是指“药之辛苦者”,也就是说,到秦汉时期,人们所说的“”,并非指有毒的药物,而是指味道浓烈、药效强烈的药物。这类药物刺激性强,所以在治疗重症患者时,需要使用药效强烈的“”。
这样一解释,之前的疑问便迎刃而解了。扁鹊自谦自己的医术只能在病情严重时才下重药去病。而在为患者通血脉时,也需要使用药效强烈的药物,才能让血脉畅通。“毒”字并非指真正的毒性,而是强调药物的强烈刺激性和强烈药效。
由此可见,在古代,“”最初的意思是指重药而非有毒之药。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词汇也在演变。由于“毒”字本身具备“具备毒性”的含义,“”一词逐渐演变成了有毒之药的意思。但在古代文献中,它的原始含义仍然被保留和传承下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古代词汇演变的趣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历史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