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领兵打仗素来谨慎,为何会贸然追击诸葛亮
深读汉末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曹魏中活得最久、尤其在后期堪称首屈一指的名将非张郃莫属。这位在投降曹魏后备受重用的名将,却因一场追击战,于231年在木门中箭身亡。而关于他的死因,《魏略》的记载引发了诸多猜测。
陈寿,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张郃的评价是:“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连诸葛亮都忌惮他。”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看到张郃不仅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更是一位智计并重的战略家。在曹魏朝野内外,他的声望崇高,那么为何司马懿要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他呢?
这一切与司马懿在曹魏帝国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刚接手西北地区防务的司马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他的对手是名震天下的诸葛亮,而手下的将领大多出自曹魏旧部,对于他这个“外来户”并不服气。
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司马懿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出战。手下的将领们并不支持他,甚至有人公开嘲笑他的谨慎。在这些将领中,张郃的威望最高。他一言不发,暗中支持司马懿的决定。但诸葛亮的撤军令司马懿措手不及,他匆忙下令追击。派出的竟然是名将张郃。这一举动不禁让人怀疑司马懿的真正意图。
张郃深知诸葛亮的谨慎,因此他提出反对意见:“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坚持己见,让张郃不得不领兵追击。结果,张郃在木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不幸中箭身亡。
诸葛亮的撤军并非因为战败,而是根据战略需要进行的整建制、有步骤、有计划的撤退。而司马懿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坚持让张郃追击。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诸葛亮的性格和战术吗?还是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
张郃的死,对于曹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是唯一一个在智计上能与司马懿相抗衡的人。他的死,使得司马懿在军事上再无对手。所以说,司马懿借诸葛亮的手除掉张郃,原因再简单不过:张郃威胁到了他的地位。
张郃之死,不仅是一个军事悲剧,更是曹魏内部权力斗争的惨烈写照。在这个权力游戏中,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司马懿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但也为曹魏的衰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