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倒霉的诗人是谁?非王昌龄莫属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辉煌盛世中,朝廷崇尚文化,文官地位显赫,俸禄优厚,言论自由的空间相对较大。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的时代,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辛酸和坎坷。许多文人墨客虽然因才华横溢而备受赞誉,但他们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
以唐朝为例,那时的文人间弥漫着一种侠义精神。他们彼此赞美,结伴游历,纵酒高歌,共同书写着盛唐的欢乐篇章。在这欢歌笑语背后,隐藏着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
其中,王昌龄的命运尤为引人关注。他虽应试素质俱佳,却在官场屡遭坎坷,一生担任的都是底层小吏。在他六十岁时,仅担任龙标尉,相当于小县城的派出所所长。正当他准备归隐之际,却遭遇战乱,辞官归乡。在路过亳州时,却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离世令人扼腕叹息,他的诗歌气魄雄伟,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的命运却如此不幸。关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史书记载甚少,但综合考虑王昌龄的性格和为官过程,他因得罪人而遭遇不幸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种说法是,王昌龄因在国难当头之际辞官而逃而被闾丘晓问罪。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当时连皇帝都带头逃离长安,对于一位六十岁的老诗人来说,他不可能以县城为基地扑灭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
无论原因如何,王昌龄遇害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他死后不久便得到了报仇的机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镐在调兵增援睢阳抵抗时,得知闾丘晓拥兵自重、迟迟不愿发兵的情况后,决定抓住闾丘晓问罪。当闾丘晓求饶时,张镐用一句冰冷而意味深长的话回应:“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这不仅让闾丘晓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无疑,也让天下文人感动不已。据说张镐与王昌龄并无交集,但同为边塞诗人的他们,在这个关键时刻共同为文人的正义而奋斗。
王昌龄的遭遇令人心痛,但张镐的正义行为却让人感叹不已。在古代文人的世界里,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们之间的侠义精神和相互扶持的力量仍然令人感动。王昌龄的诗歌才华和遭遇让人们永远铭记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