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是“文绉绉”还是“萌萌哒”?(
古代汉语的“萌萌哒”与“文绉绉”
你是否曾好奇,古人说话是满口“之乎者也”,还是像现代人一样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将带你走进古代汉语的世界,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古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并非同步,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四个核心概念开始理解: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而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的表达方式。其中,文言文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而白话文则源于近代汉语口语。
回到先秦时期,那时的文言文与口语基本一致。《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都是当时的日常对话。随着书面语的发展,文言文和口语逐渐进入双轨发展时期。
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开始产生距离。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尝试以今语解释古语。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文言文的保守性使其逐渐跟不上口语的发展速度。遗憾的是,关于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资料远不及文言文献丰富,因此相关研究仍有大量空间。
到了唐朝,佛教的兴盛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佛经和佛教故事的翻译多采用当时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当时的知识分子未必能用文言文准确表达日常口语。例如,《轩渠录》中记述了一位族婶让侄子代写信件的故事,信件内容完全是开封地区的方言白话。
在宋朝,文人和学者也开始使用白话文。苏轼的书信末尾常常加上一句“呵呵”,给人一种亲切、通俗的感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用的一口白话。可以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已经相当通俗了。
古代汉语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从文言文的“文绉绉”到白话文的“萌萌哒”,反映了古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双轨发展。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古代汉语,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印记。希望你能对古代汉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