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嘟假嘟被抢注商标
抢注现象:从“尊嘟假嘟”看网络热梗的商业化之路
一、商标与名称抢注概况
在2023年7月,那句脍炙人口的“尊嘟假嘟”——网络上的谐音梗,被上海某文化传媒公司率先申请注册商标,国际分类为广告销售。不久之后,安徽某公司也紧随其后,为这一网络热门表达申请了食品相关类别的商标。不少新成立的诸如服装店、传媒公司、电商公司的企业名称中,也直接采用了“尊嘟假嘟”这一热词,意图利用网络关注度迅速崭露头角。
二、背后的商业动机与公众争议
这些商家的行为背后,显然是流量的驱动。他们试图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转化为商业利益,但这种“趁热”的做法往往缺乏长期品牌价值的支撑。这种抢注行为也引发了公众的争议。有观点认为,这种抢注可能会限制公众对热梗的日常使用,如表情包、文案创作等,甚至影响言论自由。
三、法律与知识产权的风险警示
从法律角度看,当前的抢注行为尚未明确触及法律红线。但如果这些行为涉及侵犯他人的姓名权或利用他人声誉牟利,就可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对于将网络热梗作为商标的行为,其实际保护意义存疑。网络热梗的生命周期短暂,容易被替代,难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行业现象反思
“尊嘟假嘟”事件只是众多类似现象的冰山一角。在互联网时代,“商标流氓”行为屡见不鲜。一些企业专门监测网络热词,抢先注册,伺机高价转卖或限制他人使用。这一事件警示我们,依赖流量而非产品质量的商业模式难以长久。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重视内容与创新。
此事件也揭示了网络热梗在商业化过程中的矛盾。作为大众娱乐产物的网络热梗,一方面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与新鲜感受,另一方面也容易被资本裹挟,其原本的意义和用途被异化。如何在商业化与网络热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