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到底在做什么 赵括被困两个月为何不派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一场震撼人心的战争——长平之战。这是一场秦赵围绕上党地区展开的激烈对抗,历时三年,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一次重大失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赵国损失了45万士兵,几乎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赵括走马上任,接管长平战场,被秦军包围长达两个月。在突围过程中,赵括英勇牺牲,长平之战的帷幕也随之落下。
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赵孝成王在赵括被包围期间为何没有派兵救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这个问题。
赵孝成王面临着兵力不足的困境。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多,廉颇与秦军对峙了两年多,消耗了大量的民力与军力。赵孝成王在顶不住压力的情况下,才安排赵括去代替廉颇。当赵括前往前线时,赵国的兵力已经严重匮乏,无法再派出大量兵力进行支援。
赵国的外交策略也导致了无人援助的困境。赵国在战争中展现出强烈的求胜欲,但综合国力不足。赵孝成王曾派使者与秦王议和,这无疑让其他诸侯国产生了犹豫。秦国利用这一机会大肆宣传,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贸然出兵相助。赵国由于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的提升,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使得其在诸侯国中的名声并不太好,进一步加剧了无人援助的局面。
秦国对赵国进行了针对性的布置。秦昭襄王在得知赵国军队被秦军包围的消息后,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布置,整合全国的力量投入到长平战场。他亲临现场指挥作战,并发出告示警告其他诸侯国。秦国封锁了战场的消息,散布谣言说赵括已经投降,以扰乱赵军的军心。在赵国的支援路线上布置重兵,阻止赵国军队前来救援。
赵孝成王未能派兵救援赵括的原因主要包括兵力不足、外交策略失误以及秦国的针对性布置。长平之战是赵国的一场重大失败,也是一场双方都无法控制的战争。最终的结果对于失败者来说难以接受,但这就是战争的残酷现实。这场战争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无情和残酷,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