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培养了这两个将

世界之最 2025-05-09 01:22www.178767.com世界之最大全

在《演义》这部千古流传的小说中,有一人物形象之完美,堪称巅峰。论才智,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身为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他的聪明才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论品德,他身为臣子之楷模,留下的“出师表”,不仅是为蜀汉出谋划策,更是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即使在他辞世之后,他依旧心系国家,身兼数职,为蜀汉的北伐奋斗到最后一刻,死在五丈原。这位千古名臣,无疑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楷模。即使如此完美的人,也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宿命。若是仔细推敲,也能找到些许遗憾。那便是他悉心培养的两位将领,在带领蜀汉军队时,似乎加速了国家的灭亡。这两位将领便是姜维和诸葛瞻。

姜维,是名将姜冏之子。曾在困境中被曹军先锋曹遵猜忌,弃之不顾。他并未放弃自己,投降于诸葛亮。诸葛亮并未因他的降将身份而轻视他,反而慧眼识珠,看出他的胆识和才华。姜维被封为阳亭侯时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曾写信给他称赞他“有胆略”。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北伐的重任。从延熙元年到景耀六年,他先后发动了十多次北伐,战绩看似辉煌,实则未能占得多大便宜。更重要的是,这些连续的征战加剧了蜀汉的内耗。曹魏已经统一北方,人口众多、粮食充足,而蜀汉偏居西南之地,虽身处“天府之国”四川,却无法与曹魏进行消耗战。连年征战使得蜀汉兵力疲惫、将领凋零。老将们相继离世后,军中再无可独当一面的将领。

后主刘禅投降之时,蜀汉军队占据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长期的征战使得百姓负担沉重,粮食紧张。正是不断的北伐让蜀汉无法休养生息,加速了国家的灭亡。诸葛瞻作为诸葛亮晚年得子的骄傲,尽管受到父亲的悉心教导和民众的高度期待,但终究未能抵挡历史的洪流。景耀六年,他作为将领防守绵竹时刚愎自用、错失良机被邓艾所杀,绵竹失守后都城内的刘禅无奈出城投降蜀汉直接灭亡。历史不会重演一切或许正如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时所感叹的天命难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