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后,他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社会如同一座巨大的染缸,不论你怀揣着怎样的初衷,进入其中,总会被其深深浅浅的色彩所影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陶渊明,一位古代的文人雅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陶渊明的家庭曾经殷实,然而在他年幼时,父母相继离世,使得他的生活境遇变得艰难。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依靠父亲的教诲和留下的书籍,他依然坚持学习,展现出了非凡的文采。
他的名声在家乡传开后,引起了官员的注意。由于家庭贫困,他被迫出仕为官。仅仅几个月后,他便无法忍受当时晋朝的腐败,毅然选择了辞官。这一年,他29岁。
此后的十多年里,陶渊明为了生计曾几次出仕,但每次都无法忍受官场的腐败和虚伪,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其中一次,他面临顶头上司的考察,面对需要巴结的小吏,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屑与之同流合污,写下了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一次的辞职后,陶渊明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他已经年过四十。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和虚伪,开始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起初,他的生活还算可以,但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房屋,他不得不迁居深山,自己开垦荒地,耕种自给自足。
陶渊明的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和情趣。他喜欢喝酒,虽然买不起酒,但每天都有朋友送酒给他。他也喜欢自己酿酒,时常有人仰慕他的名声来看他。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并不寂寞。
尽管生活清苦,陶渊明仍然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衣物。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鞋子穿。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弘看到他的窘境,吩咐手下给他做鞋子,他才穿上了新鞋。甚至著名的檀道济亲自拜访他,劝他出山为官,但他拒绝了。他还劝说檀道济不要为官,可惜檀道济并未听从他的劝告,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墨客,他的行为和诗词都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人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