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真的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过吗?他的真实才
为何选择投奔?
先主听闻樊城之事,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同行,却不料被曹操追兵所破,俘获了徐庶之母。徐庶辞别先主,指着心口说,我本欲与将军共图大业,这颗心所向便是如此。如今母亲被俘,我心神大乱,无法再助先主,请允许我离开。之后,他前往曹营。《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
虽然徐庶在投靠刘备后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打败曹操,但他在《三国志》中的选择并非因策略而变。徐庶之母被曹操追获后,他主动离开刘备投靠曹操。他的离去并非仅仅因为母亲的缘故,也因为他深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因此推荐诸葛亮以表感激。
当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听说好友石韬和徐庶在曹魏的官职并不显赫,他感叹:“魏国难道是人才太多了吗?为何他们两人未受重用?”蜀汉人口仅及魏国的五分之一,若人才分布均匀,魏国出现人才的几率应是蜀汉的五倍。曹魏拥有众多谋士,如刘晔、蒋济、董昭、程昱等,与徐庶能力相当者比比皆是。
若徐庶选择投靠曹操,他的能力可能无法在这些顶尖谋士中脱颖而出。他投奔曹操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目标直指荆州,他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相较之下,当他投奔刘备时,刘备正颠沛流离于荆州,缺乏谋士,因此徐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关于徐庶的真实能力,历史上存在疑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记载,诸葛亮在荆州时曾与徐庶等一同游学,但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仅是“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并未对其谋略给予高度评价。
徐庶的出身也影响了他在曹魏的地位。尽管曹操提倡“唯才是举”,但到了魏文帝时期,用人政策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使得出身低微的徐庶难以得到重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或许只是个美好的传说。
综合考虑徐庶的选择和经历,他的决定或许并非单纯基于个人才能和谋略,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母亲的遭遇、对刘备的感激之情、曹魏众多谋士的竞争以及自身的出身背景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徐庶的人生轨迹和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