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遗骨竟被人压在床底佳几年
包公遗骨之谜:亲历者的回忆与守护
本报于近日报道了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对包公DNA的探寻之旅,包公遗骨的神秘去向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话题,通过采访昔日亲历者,揭示包公遗骨背后的故事。
在1973年的包公墓挖掘过程中,被送往北京审定的三十几块遗骨得以幸存。这些遗骨的去向如何?记者实地探访并采访了当时的亲历者程如峰。据他回忆,包公的幸存遗骨曾在自家床下存放多年。
程如峰表示,当时经过社科院鉴定后,确定共有34块遗骨。这些骨骼被认定为男性骨骼,年龄估计在40岁以上。之后,这些遗骨被寄存在吴兴汉办公室的橱子里。吴兴汉是包公墓挖掘的负责人之一,但遗憾的是,吴兴汉已在本年去世。
在程如峰的努力下,这些遗骨得以重新被搜集并保存。他曾在自己的寝室床下存放这些遗骨多年,“在一个小木头盒子里一搁便是几年。”程如峰表示,随着包公墓的重建,这些遗骨最终归还给了相关部门。目前,这些遗骨被分两部分存放于包公墓和安徽博物院。
位于芜湖路的包公墓园,是包公唯一的实葬墓。包公墓工作人员周倩介绍,包公墓园的一切设施都是于XXXX年重建的。穿过神道、享堂,便可见包公的迁葬墓。墓室内安放着殓葬包公遗骨的金丝楠木棺材,玻璃门后则是包公墓志铭的复制品。为了防止遗骨受损,灵柩不会打开供人观赏。周倩表示,为了维持墓室内环境适宜,除了保持温度恒定外,还会在必要时使用设备进行除湿处理。
除了位于包公墓的遗骨外,还有一部分遗骨被保存在安徽博物院。博物院院长朱良剑介绍,这些遗骨被严格按照文物保存要求存放在文物库房中。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这些遗骨是研究包公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安徽博物院的重要收藏之一。
尽管历经多年,包公遗骨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保护。通过亲历者的回忆与守护,这些遗骨得以保存至今。它们的存在不仅见证了包公的历史地位,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对于研究历史、了解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