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什么病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法定乙类传染病,其急性呼吸道传染的特性令人警觉。以下是整理后的详细信息:
一、病原学与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强大的致病力源于细菌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这种病症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行为都可能成为传播渠道。通过密切接触、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的方式也需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临床表现详解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39-40℃)伴随畏寒、头痛等,患者常表现出咽峡炎的症状,如咽痛、扁桃体红肿,并可见脓性分泌物。皮疹是猩红热的重要症状,全身弥漫性鲜红色针尖样丘疹,在耳后、颈部首先出现并扩散。舌部变化明显,初期舌苔白厚如“草莓舌”,后期则表现为舌乳头红肿,犹如“杨梅舌”。皮疹消退后,皮肤会出现大片脱屑,尤以手足更为明显。除了普通型,还有脓毒型、中毒型以及特定于外科或产科的特殊类型。
三、易感人群与可能并发症
儿童,特别是5-15岁的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这与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有关。并发症方面,可能会出现化脓性病变如淋巴结炎、中耳炎,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四、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猩红热首选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类),需确保足量足疗程。对症处理也是关键,包括退热、补液以及皮肤护理等。预防方面,需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1周,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在流行季节,减少聚集,注重手卫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五、潜伏期与传染性
猩红热的潜伏期在1-12天之间,多数为2-5天。从发病前24小时至急性期,传染性最强,带菌者也可传播病菌。这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猩红热是一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疾病,了解其病原、症状、易感人群、治疗与预防方法以及潜伏期与传染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