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什么都喜欢向中原发动战争?
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独特且充满挑战。他们逐水草而居,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除了牛、羊、马匹,他们几乎一切物品都要依赖中原地区的供应。在物资交换方面,他们通过榷场以物易物,用牛羊马匹换取生活必需品。一旦遭遇干旱和大暴雪等极端天气,牧草荒芜,牛羊冻死,他们又拿什么来与中原交换呢?
这种贸易的极端不平衡性显而易见。中原拥有游牧民族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而游牧民族仅有的牛羊马匹对农耕民族来说并非必需品。在近代之前,中原对于任何文明的贸易都是顺差,甚至连工业文明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从秦汉时期开始,游牧民族一旦遇到天灾或中原禁止贸易的情况,就会选择扰边,甚至明火执仗地。
在游牧民族的眼中,农耕民族就像是大草原上的羊一样,是长生天赐予他们的财富,随手可取。当他们强大时,会沿着毫米等降雨量线筑起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游牧民族除了客观的生活物质需求外,自身的战争成本低、军事效率高、战争动员能力强,都是他们轻易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战争训练,有着充足高效的兵员。在工业文明之前,他们拥有速度最快的骑兵,是古代战场上最接近战争理念的战争工具。而且,游牧民族的骑兵不需要后勤以及辎重保障,战争成本更低。对于他们来说,打仗抢到多少物资和人口都如同打猎一样平常,所以动员战争基本也不需要成本。
虽然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频率较高,但他们并不擅长治理中原,因此往往选择同化或劫掠。这也使得历代中原王朝在防御游牧民族入侵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应对这一特点,中原王朝曾采用“和亲”政策谋求和平,以及通过“岁贡”政策来保持友好关系。到了明清两季,晋商的崛起为双方带来了新的贸易方式。他们开辟了草原赊账买卖的新模式,为牧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并在来年收回牛羊。这样确保了牧民在遇到极端天气时不会冒险袭扰中原。这种合作模式既满足了游牧民族的生活需求,也为中原王朝带来了稳定与和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