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当皇帝7年,怎么还是斗不过朱祁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涌现出众多太上皇,他们或因主动让位,或因变故失权。只有少数能够成功复辟。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太上皇,他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
司马衷复位后,其实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他的故事并不足以让人津津乐道。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明英宗朱祁镇。作为一位曾被俘的国君,他是如何凭借一场政变成功推翻其弟朱祁钰,重新夺回皇位的呢?
这一切的背后,涉及到宗法、道德、个人性格、子嗣、身体健康等诸多因素。朱祁钰的命运真的像是一个被时代玩弄的悲剧角色。
朱祁钰的即位完全是出于意外。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母亲吴氏的身份低微,仅为皇太孙时期的侍女,生下孩子后才被册封为贤妃。这种既非嫡出又非长子的出身,注定他只能在哥哥朱祁镇无虞的情况下,做一个王爷的命运。
7岁那年,父亲明宣宗驾崩,哥哥朱祁镇即位,朱祁钰被封为郕王。因年纪尚小,他得以留在京城,这一地理优势为他日后的人生带来了巨大转变。
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朱祁镇受王振蛊惑,率20万大军出征。这对主仆并不懂军事,导致英宗在土木堡突围失败,被瓦剌军俘虏。在此危机之下,郕王朱祁钰受命监国。
眼见英宗被俘,亡国在即,京城人心惶惶。危难关头,朱祁钰在时任兵部左侍郎的帮助下,稳定了人心。为了摆脱困境,明朝决定另立新君。由于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于谦等大臣建议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临危即位,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他下令边关将领不得听信瓦剌谣言给予财物,明朝君臣上下一心,成功打赢京城保卫战。朱祁钰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
随着瓦剌表示愿意送还英宗朱祁镇换取好处,朱祁钰面临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孙太后愿意用金银珠宝换儿子回京,但朱祁钰却犹豫不决。他担心哥哥归来后自己地位不保。在无奈之下,朱祁钰还是派使者接回了英宗。但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将英宗软禁在宫中南苑。这实际上是朱祁钰犯下的第一个错误。他对英宗采取了一种看似中庸、实则昏聩的处置方式。既担心哥哥重夺大权、对其百般防范,又不敢真的痛下杀手、怕落下弑兄的恶名。这种左右摇摆的做法既未能赢得美名、也未能真正防范威胁。
朱祁钰在储君问题上也存在软肋。由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是合法太子、而自己只是临危登基、孙太后也曾明确表示只是代理皇位、理应传位给朱见深。然而、人皆有私心、尤其是有了亲生儿子后、谁愿将皇位传给侄子?朱祁钰已有亲生儿子、因此废立太子成为必然议题。尽管有诸多大臣反对、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废朱见深为沂王、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封为太子。这一举动让朱祁钰在道德上备受指责。若说朱祁镇因被俘辱国而不配再做皇帝还能勉强理解、那么废立太子欺负完哥哥再欺负侄子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然而、既然废立太子已成事实、按照正常逻辑、此事应已尘埃落定。不料、第二年、年仅5岁的朱见济不幸夭折。作为独子、这一事件对皇帝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虽然当时朱祁钰年仅26岁、应该仍有生育能力、但朝臣们嚷嚷着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让他烦恼不已、这岂不是咒我生不出儿子?于是皇帝时常龙颜大怒、惩罚大臣。他强硬的态度也让自己在道德上更加被指责。
就在道德压力与日俱增之时、朱祁钰的健康状况也亮起了红灯。景泰八年正月、他突然病倒。这时太子之位仍无着落、大臣们乱成一团。正直的大臣们希望朱祁钰赶紧复立朱见深、这更让皇帝头疼不已、索性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遗憾离世。如果你拒绝采纳君子的忠告,那么等待着你的,将是那些心怀赌徒心态的投机小人。这些人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狼,时刻准备捕捉机会。
就在那个时刻,一位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渴望建立定策之功,于是联合宦官和左副都御史等人,策划了一场政变。就在正月十六的夜晚,他们簇拥着太上皇朱祁镇进入奉天殿。
第二天的早朝,当群臣步入朝堂时,他们惊愕地发现太上皇朱祁镇已经复辟。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得知自己的哥哥重新上台,已经病入膏肓的朱祁钰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结果。仅仅一个月后,朱祁钰因病离世。他的寿陵被朱祁镇下令毁掉,甚至连他死后得到的谥号都是恶谥——“戾”,可见朱祁镇对这个弟弟的怨恨之深。
朱祁钰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消除哥哥夺权的隐患,这使得自己的道德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迟疑、在朝堂上错用小人、以及在关键时刻的身体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终导致了他的皇位失守,以及死后声名狼藉。
他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要有明断,不能犹豫不决。也要警惕身边的投机小人,他们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朱祁钰的经历警示我们,道德败坏和错误的决策将导致身败名裂,而明断和明智的选择才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