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开国功臣萧何韩信都被杀了,为什么张良能
解读历史风云人物——张良:仙气飘飘下的冷眼旁观
众所周知,能成就天下霸业,离不开三大核心人物:张良、韩信与萧何。历史学家们赞誉他们为“天下三杰”。其中,张良以其超凡脱俗的智谋,被誉为三杰之首。
张良,古今史学家对其赞不绝口。他的智慧与谋略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元勋之首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对他最为贴切的赞誉。从张良受书、博浪沙刺秦,到辅佐刘邦打天下,无一不展现出他的宽广胸怀、深厚情谊和卓越智谋。
令人费解的是,当韩信、萧何遭遇困境时,张良却选择了冷眼旁观。他们之间多年的共事,英雄的相知,让人们对张良的此举感到不解。
公元前196年,韩信受邀入宫开会,却遭到逮捕并被刺杀。这一事件并非临时突发,而是早有谋划。同样,萧何帮助刘邦吕后除掉韩信后,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这两个事件,张良都一清二楚,却选择了沉默。
有人分析,张良对韩信的冷漠态度是因为韩信自己找死。但萧何一直为国为民,张良为何也对其冷漠呢?
其实,张良之所以选择冷眼旁观,有他自身的考虑。第一,张良精通黄老之道,对权势并无太多贪恋。他选择金盘洗手后不再过问朝廷之事,而是专心修炼。他眼中,功名如浮云。即便知道韩信和萧何的遭遇,他也许只是短暂地感到不适,但最终还是会放下。
第二,张良情商极高,他知道即便自己出手也未必能救得了韩信和萧何。更关键的是,他知道一旦介入朝廷的权力斗争,很可能会引火烧身。他选择不过问朝廷之事,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杀功臣的事情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列国竞争的环境吸引人才前来效力,并且当时没有杀功臣的传统。刘邦杀韩信等功臣却开了坏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良更加明白少沾朝廷是非的重要性。
张良的冷眼旁观并非无情无义之举,而是他对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自己命运的明智把握。他选择了避开权力的争斗,追求自己的修炼和内心的宁静。这种选择也体现了他的大智慧和超凡脱俗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