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的话,诸葛亮北伐能获得胜
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曾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意图亲自统帅五千精英之师,穿越神秘莫测的子午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长安城。随后,再引领军队从斜谷出击,与先前部队在长安会师。若此计划得以成功实施,蜀汉大军将有望一举夺取雍州和凉州。这个充满野心的计划却遭到了诸葛亮的坚决否决。为何诸葛亮不肯放手一搏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呢?
诸葛亮的“谨慎之道”
诸葛亮的否决并非出于吝惜,而是源于他“过于谨慎”的性格。对于这位历史中被誉为智绝的人物来说,他无法容忍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性北伐行动中出现任何不可控的因素。在那个时期,蜀国的国力并不强盛,兵员数量亦不充足。一旦在子午谷这个战略要地发生大量兵员损失,对蜀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甚至可能因此失去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诸葛亮更倾向于稳扎稳打,确保每一场战斗都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魏延的计谋与现实的考量
如果我们从魏延的角度看,他的计谋确实充满了冒险色彩。如果战争胜利,汉蜀或许能得到一些利益,但若是失败,则将失去整个蜀汉大军。更何况,当时天下共有十四州,蜀汉仅拥有一州之地,与拥有四百万百姓的魏国相比,实力悬殊实在太大。即使局部取得胜利,也无法改变整体的大局。更何况,大国之间的战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子午谷一带地势险要,是一条长达300公里的古道,易守难攻。如果魏延的军队在这里遭遇埋伏,不仅无法对战局产生积极影响,还可能使诸葛亮不得不分兵救援,从而极大地影响北伐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目标并非灭亡魏国。蜀国的综合国力虽不及曹魏,但若是针对关中这一特定地区,仍有可能取得局部成功。
诸葛亮的决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实的全面考量。他必须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以及每一场战斗可能带来的后果。虽然冒险精神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谨慎往往比冒险更加明智。诸葛亮的决定,展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