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我国中医兔唇修补水平已接近现代
兔唇,顾名思义就是像兔子的嘴唇那样中间开了一条缝,又名兔缺,缺唇,俗称三瓣嘴。兔唇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它不但影响容貌,给日后成长带来心理障碍,而且在哺乳期时,由于婴儿兔唇会影响正常哺乳而引发营养不良及各种营养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对兔唇患儿应适时进行修补手术。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古代兔唇修补
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兔唇修补术是欧洲新医学派创始者法国名医安布洛兹·巴雷(1510年—1590年)所创的“8”字式缝合线修补唇裂。其实,我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就已经掌握了兔唇修补术,比欧洲的兔唇修补术至少要早一千年。
据《晋书·魏咏之传》八十五卷记载“魏咏之,生而缺唇,年十八……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当时经吏部尚书殷仲堪门下的医生给魏咏之做了缺唇修补手术,术后卒获痊愈。这一记载是史籍中关于兔唇修补术的最早记载。
到了唐代,中医外科已经出现专职的整形外科医生,兔唇的修补也更为普遍。唐代政府所编的《新修本草》以及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都记载有缺唇修补术。
到了明代,对兔唇的修补方法及步骤有了具体论述。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其所着《疡医证治准绳》(1608年)卷之六“舌唇口喉齿伤”条下记载“若缺唇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以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以鸡子黄油涂,次以金毛狗脊毛薄掺些於上,次以封口药涂之,次日以茶轻洗……八日剪去线”。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顾世澄所撰《疡医大全》(1760年)对于兔唇的修补记载更为具体“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钉住两边皮,然后接上调血之药,三五日之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即合一唇矣。”
显然,明清时代的中医对兔唇的修补术已经近乎现代外科整形的水平。
考古学家
- 首份北京民企百强榜发布 宜人贷位列网贷机构第
- 韩剧 最近大家准备追哪部新韩剧
- 孙美瑶扮演者 孙美瑶之死的真实原因
- 电影《画皮师2》曝光人物海报 人妖互换身份成迷
- 用慷慨淋漓造句都有哪些
- 远嫁外省怎么办婚礼
- 为什么古语云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快乐古人
- 明朝此次地动,罹难人数胜过83万,余震脚脚继续
-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云集南宁 争抢跨境产业链供应
- 世界最高斜拉桥建设进展顺利 承台已全面“出水
- 千岛湖历史档案
- 唐朝如此强大,为什么花费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
- 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十个国家 大英帝国面积达俄罗
- 燕云十六州的地势如何 看完就知道宋朝为何想收
- 付辛博的妻子(都知道付辛博的老婆叫颖儿,得
- 儿童画秋天的画法大全(自然美学课程落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