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斯记录中华碗(一只沉睡海底百年的青花瓷碗
在舟山这片海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如同海洋的深度一般令人惊叹。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蕴藏着众多水下文物遗存和遗迹,如同一颗颗时光之珠,悄然沉睡在海底深处。近年来,“海天舰”沉船、“东极达直岙沉船”等多处水下宝藏的发掘,如同一场寻找失落的文明的冒险。这些发现让我们见证了舟山的海洋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即将于今年四月正式施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水下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走进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水下考古工作站,仿佛走进了一个探索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在这里,文物库房内陈列着从沉船中打捞出的金属部件和瓷片,其中一只青花碗尤为引人注目。虽然历经百年的海水侵蚀,这只碗依然保留着精美的花纹和色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任记国副所长向我们讲述了这只青花碗背后的故事。它在普陀东极镇附近海域被发现,据说是由一位潜水采螺的渔民偶然拾得瓷片而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一艘山东商船在这里触礁沉没,留下了这只碗和其他珍贵的文物。水下考古工作站的专项调查如同一次海底寻宝之旅,记录下了珍贵的瞬间。
这些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耐心。不同于一般的地下文物,水下文物出水后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保护流程,包括清理、脱盐、缓蚀、封护等。舟山海域的复杂环境对文物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件出水文物的保护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
海洋考古事业的发展建设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在省政协的会议上,程继红教授呼吁加强海洋考古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和理论研究。任记国副所长对此深有感触,他强调人文资源的重要性,老渔民的传说故事和捕鱼经历都可能隐藏着水下文物的线索。时间的流逝使得这些“有故事的老人”逐渐减少,让水下考古工作如同在跟时间赛跑。
这篇报道呼吁我们重视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加大投入,加快脚步。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沉睡在海底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彩。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