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照明昂贵,那古人有没有夜生活呢?
在古代中国,农耕生活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普遍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在先秦时代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晚上9点开始的亥时又被称为“人定”,意味着人们应该安定下来,准备休息。尽管古人大多在天黑后就寝,但他们的夜生活还是相对丰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夜生活也各有特色。
对于广大农村民众而言,由于照明设施昂贵,夜晚大多时间都在休息。所谓的“挑灯夜读”,那只是古代富裕人家的特权。在农村,如果人们晚上难以入睡,他们会借助月光一起聊天。长者们会向后生们讲述历史故事、礼仪规范,甚至人生经验,这种“讲古”不仅消磨了时间,还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而内容不太正经的聊天则更偏向邻里八卦、笑话和荤段子,被称为“讲白话”。其中,民间志怪鬼故事和嘲笑讽刺“傻子”的笑话特别受欢迎。
相对于农村,城里的夜生活稍微丰富一些。晚上,市民们可以听到打梆子的声音,提醒他们注意防火防盗。在严格的夜禁制度下,城里人想要晚上出去逛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违反夜禁规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唐朝时期,违反夜禁的蹇硕的叔父曾被曹操处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夜禁制度逐渐松弛。特别是开封城在北宋时期,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不夜城。夜市热闹非凡,民众可以在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马行街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各类娱乐节目应有尽有。
虽然古代的夜禁制度较为严格,但权贵阶层仍然可以在家中通宵娱乐。他们举办夜趴、酒会,享受各种娱乐活动。韩熙载的夜宴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豪门夜趴之一,其中包括琵琶独奏、独舞和管乐合奏等精彩节目。
无论在哪个时代,金钱都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古代的夜生活中,无论是农村的“讲古”、“讲白话”,还是城市的夜市、酒楼茶坊的娱乐节目,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享受。要想在古代的夜生活中过得幸福,金钱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古代的夜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