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后,考生是如何查成绩的?

考古发现 2025-05-17 19:42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生们为了通过考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汗水。那么,古生是如何查成绩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为完善和正式的巅峰。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等级,每一级别的考试都至关重要,考生们必须通过前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这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让人充满期待与紧张。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虽然为初步筛选,但举人的身份在古代却是不容小觑的。许多特殊的权限随之而来,更拥有了做官的资格。举人的身份如此尊贵,考生们对乡试的成绩自然也是格外关注。

在那个时候,考生们查成绩的方式与现代截然不同。录取的举人名单一经评定,就会将名字按名次写在榜上,贴在贡院(科举考场)的墙上。因为放榜之日正值桂花开放,香气四溢,所以此榜又被称为桂榜。考生们纷纷聚集在贡院外,争相查看自己的成绩。甚至有人不顾荆棘密布的贡院墙,冒险爬过去撕下榜单。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读书人的形象略显矜持,但内心的期待并未减少。大多数考生会让自己的书僮小厮等去放榜处查看成绩,一旦发现自己少爷的名字,便立刻回家报喜。

除了张榜公布成绩,科举的主办官员还会亲自派小吏去考生家报喜。这种报喜的情节在《范进中举》中也有所体现。这些报喜的小吏乐此不疲,因为举人的身份比他们尊贵得多。上门报喜不仅能与举人拉上一层关系,还能得到考生家人的“喜钱”。

放榜时用的是黄色大纸,因此古人称之为金榜。如果考生高中,便是“金榜题名”。乡试和会试的放榜方式相似,而殿试则更为隆重,会排定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数十人,赐出身;三甲数十至百多人,赐同进士出身。

古生在查成绩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去贡院或放榜处查看,他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书僮小厮等去查看或者等待家里收到官方的报喜消息。这样的制度既体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庄重与严谨,也展现了人们对于功名的渴望与期待。

上一篇:世界上最呆萌的 (世界上最呆萌的蛇)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