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了质量仅月球的六分之一(降级矮行星)
冥王星在2006年被正式降级为矮行星,这一决定并非出于阴谋,而是基于科学的定义和冥王星本身的特性。冥王星因其质量较小,仅有月球的六分之一,且轨道极度倾斜并与海王星交叉,但却无法对海王星的轨道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符合行星的定义。那么,什么是行星的定义?冥王星为何被除名?又是如何发现的?让我们一同探秘。
一、行星的定义
要被确认为行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必须是围绕恒星旋转的不发光天体。
2. 质量必须足够大,近似圆球形,至少达到5亿亿吨以上。
3. 必须能够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比它大的星球。
这一定义在2006年8月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被正式通过,成为最新的行星定义。
二、冥王星为何被除名?
冥王星的除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科学的考量:
1. 质量与大小:冥王星虽然为最大的海外天体,但其质量仅相当于月球的六分之一,远远达不到行星的定义标准。
2. 轨道交叉却影响不了海王星: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相互交叉,但其并未对海王星这个比它更大的天体产生影响,因此也不符合行星的第三条定义。
3. 轨道的倾斜与椭圆:冥王星的轨道极度倾斜且椭圆,与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的轨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
4. 冥王星与海王星的关系: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佳引力点,暗示冥王星可能曾经是海王星的卫星。
在2006年,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从此,九大行星变为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三、冥王星是如何发现的?
冥王星的发现是一段充满探索的历史。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汤博首次发现了冥王星。最初的估算错误导致人们认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因此被列入了九大行星的行列。但经过多年的观测和计算,人们发现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甚至小于某些卫星。尽管如此,冥王星作为大行星的记录已经广泛记载在各类教科书中。直到2006年重新定义行星标准后,冥王星才被重新定义为矮行星。而在2015年,新视野号首次近距离观察到冥王星的准确直径,为2370千米。
结语:与冥王星命运相似的还有阋神星等五大矮行星,它们也在行星定义改变后,被重新定义为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