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乐毅论
一、背景与概述
《乐毅论》乃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详述战国名将乐毅的辉煌战绩。这篇美文被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小楷技艺抄录,不仅展现了他的书法才华,更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作品不仅为王羲之教导其子王献之所写,更成为后世学习小楷的典范。真迹的下落至今仍是个谜,流传的均为摹本或刻本。
二、真迹之谜与版本流传
关于真迹的下落,有着两种传说:一是战乱中被咸阳老妪焚毁,另一说法是唐太宗曾收藏。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尽管如此,南朝梁武帝时期已有摹本流传,至隋唐时期更是被视为珍品。现存版本中,以南宋《越州石氏本》、明代《停云馆法帖》等为代表,其中《秘阁本》与《越州石氏本》最受推崇。关于褚遂良曾摹制的六本存在争议,部分刻本附有其题记,但后世对其真伪存疑。
三、艺术价值的独特评价
王羲之的《乐毅论》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永称其为“正书第一”,褚遂良赞其“笔势精妙”,黄庭坚更是认为其超越了《遗教经》。其风格兼具冲融大雅与清刚之气,方圆适中,端庄之中又不失灵动。这种独特风格为后世学习小楷提供了典范,被誉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四、历史中的争议与考据
关于《乐毅论》的真伪,历史上也存在争议。梁代陶弘景质疑真迹的存在,认为所见均为摹本;而宋代沈括则提出“亲书于石”之说,但同样缺乏实证。摹本的传承也是一个谜团。从陈隋至唐初,摹本经历了皇室、名家的递藏,智永、褚遂良等都有相关记述,但其具体流传脉络仍待揭晓。
五、对后世的影响
王羲之的《乐毅论》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元代俞和曾临摹此帖,融入欧、褚笔意,形成独特的方折风格。《乐毅论》作为王羲之楷书的代表作之一,与《黄庭经》、《曹娥碑》等并称,展现了王羲之在楷书方面的造诣,打破了人们仅认为他擅长行书的印象。无论是真迹还是摹本,《乐毅论》都将成为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永远为人们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