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什么是真正的武侠
中国人对武侠的崇拜闻名于世,不仅武侠书报畅销海内外,武侠背景的功夫电影更是打入了好莱坞。要理解中国人何以偏爱武侠,人人向往成为江湖中的“老大”,这必须从江湖文化说起。没有江湖化,便没有武侠崇拜。
有一种观点认为,武侠是中国文化的英雄。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武侠其实是枭雄而非英雄。英雄与枭雄有着本质的区别。英雄是在体制内维护正式规则的人,他们拿俸禄,是社会的守护者。而枭雄则不同,他们身处江湖,没有朝廷的俸禄,依靠自己的武艺和智谋去打家劫舍,巧取豪夺。在文学传统中,英雄故事和豪侠故事各有其受众和流派。英雄不会去做打家劫舍的事情,而豪侠则离不开这样的行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人崇拜武侠是因为对暴力的崇尚。这种解释并不靠谱。许多革命领袖虽然以暴力手段取得了政权,但他们并不被归类为武侠,而是英雄。武侠文化与江湖紧密相连,而非简单的暴力崇拜。
武侠的文化母体是江湖。武侠是拥有武功的侠客,他们是游离体制外的实力人物。武侠崇拜是泛江湖子民对江湖豪侠的崇拜,体现了下等阶层对上等阶层的羡慕。对于深陷江湖氤氲的小人物来说,武侠故事给予了一个寻求自我解脱和升华的梦境。梦境与现实的江湖同属一个精神体系,只要正式规则松懈,非正式规则就会泛滥,武侠故事也会繁荣昌盛。
武侠作家并非都是泛泛之辈,也有思想深邃的大师。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不仅揭示了江湖颠覆儒教制度的黑幕,还凸显了两千年来的空前制度危机。该小说以主人公韦小宝的飞黄腾达命运为线索,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轨道的不公正以及江湖化的真相。韦小宝这一人物的设置是对近代中华文明的暗喻和反讽,反映了高度江湖化的社会和价值结构。
中国人对武侠的崇拜源于对江湖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武侠故事为深陷江湖的小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求自我解脱和升华的梦境。在这个梦境中,他们有机会成为江湖中的英雄,体验到仗义行侠的快感。只要正式规则存在管理真空,武侠文化就会盛行。金庸的《鹿鼎记》作为一部杰出的武侠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江湖化现象,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武侠崇拜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在单位的某个角落,风声鹤唳,一位同事因涉足不健康的娱乐行为被“扫黄”行动捕获,一时间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办公室的气氛不再沉闷,反而沸腾起来。让人惊愕的是,有些同事并没有指责他的无耻行径,相反,他们竟笑他太过单纯、不够机智,似乎这样便能标榜自己的无耻程度更深、智慧更超群,甚至有人以“韦小宝”自比。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令人不禁思考起这个时代价值观的扭曲程度。
某一天,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因违纪被“”,本应是铺天盖地的谴责之声,然而嘲笑之声却此起彼伏。人们纷纷议论他太过愚蠢,竟然还敢担任局长之职。这种对错误行为的嘲笑和轻视,反映出了一种社会心理的病态。
一部《鹿鼎记》,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射出明清以来价值观的扭曲与荒诞。在这个江湖中,“笑贫不笑娼,笑笨不笑腐”成为通行的法则。诚实与勤劳不再被人们所推崇,反而是奸诈与混世被视为聪明之举。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如同瘟疫一般侵蚀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真的愿意生活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笑笨不笑腐的社会吗?我们真的愿意看着老实的人被欺负,而奸诈的人却得意洋洋吗?我们真的愿意让劳动的价值被贬低,而混世的行为却受到赞扬吗?这难道就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吗?
我们应该警醒,应该反思,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价值观,让诚实、勤劳、正义重新成为社会的座右铭。让我们拒绝笑贫不笑娼,拒绝笑笨不笑腐,让每一个努力生活、勤奋工作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赞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