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的区别在哪里
蒙古包与哈萨克毡房的建筑魅力
蒙古包,以其独特的圆形魅力,屹立于草原之上。它的高度在3.3米至5米之间,仿佛诉说着古老而深沉的故事。其构建过程仿佛是一场精密的舞蹈,首先在水草丰美之地按照包的大小画圆,然后架起哈那——蒙古包的木制骨架,再加上乌尼——蒙古包顶部的伞形结构。随后,将哈那与乌尼衔接,形成一个坚固的圆形结构。接着,覆盖一至两层厚厚的毛毡,用马鬃或驼毛制成的绳子牢牢捆绑,最后在顶端开一个天窗,用于排烟、通气、照明和采光。这样,一个蒙古包便大功告成。
而在辽阔的草原上,哈萨克毡房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存在。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游牧生活的艺术品。哈萨克毡房分为大、小两种。小毡房,又称为“阔斯”,容易搭建,整体呈圆锥形。大毡房则更为复杂,它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组成,上部圆弧形,下部圆柱形,顶部设天窗并覆盖可活动的毡子以便通风。
哈萨克毡房一般高约3米,占地20至30平方米。其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红柳木作为毡房的骨架材料,坚固且富有韧性。毡房的穹顶由几十根撑杆搭建而成,再铺上毛毡。墙篱和围墙也为毡房增添了美感。墙篱是由具有对称花纹的草帘组成,而围墙则是用红柳木和牛皮绳等制成。
蒙古包与哈萨克毡房直观上的区别在于其建筑顶部形状:圆球形顶的是蒙古包,尖锥形顶的是哈萨克毡房。整体上,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更为小巧,顶部更尖。蒙古包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三角型,而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向东开,蒙古包的门则多向南开。
这两种建筑形式都体现了牧民的生活智慧与独特审美。蒙古包易搭易卸,适合牧民轮牧走场居住,其制作技艺独特;而哈萨克毡房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深受哈萨克牧民喜爱。二者都是先民在经济游牧生活中的重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