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杰:硕士论文抄袭需要多面反思
在面对山东大学一名硕士生论文大面积抄袭的媒体报道后,山东大学迅速启动了调查处理程序。据澎湃新闻在1月25日报道,经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证实,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论文《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确实存在抄袭行为。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两篇论文的高度相似性,甚至连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致谢语都几乎完全相同,这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位学生的勇气。
网友对此表示震惊,质疑这位学生是否视抄袭为儿戏,甚至有人质疑其是否有起码的学术道德。这位学生的行为,似乎是对整个论文审查机制的蔑视。尽管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曾明确规定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但现实中,类似事件仍时有发生。
分析这位学生敢于如此大胆抄袭的原因,除了对审查机制的不屑一顾,恐怕还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攻读研究生并非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和更好的工作机会。在我国高等教育宽进宽出的背景下,很少有人会因为学业问题而无法毕业。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学术问题时,缺乏应有的敬畏和严肃态度,抄袭者自然有恃无恐。
除了这些问题,社会风气的变坏和羞耻感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教授的抄袭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教授会抄袭本科生的论文。这种环境下,学生自然会模仿这些不良行为。扭曲的师生关系也是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教授将学生的劳动成果无偿占为己有,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教育改革,矫正这些畸形现象。应该严肃处理这类抄袭事件,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加大论文抽检力度,改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必要的惩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