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经常打败仗,为何还能被曹操重用呢
大将军,乃古代领兵之最高将领,始于战国,亦是将军的最高封号。初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下,但因权势日增,朝廷震动,终至其位置列于三公之上。至此时期,大将军不仅掌管兵马作战,更涉足朝廷事务,权重位高,可与丞相相提并论。尤其在魏蜀吴三国之中,此职位尤为显赫。

历史中也不乏另类之事。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有些大将军的战绩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辉煌,甚至可以说是“常败将军”。今日我们要谈的这两位大将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分别是曹魏的大将军夏侯惇和东吴的大将军诸葛瑾。
首先看夏侯惇,作为曹魏的宗室大将,其勇力固然令人钦佩,然而在与吕布的交战中,却屡战屡败。他的失败并非单纯的疏忽或失误,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在关键的战役中,夏侯惇不仅被吕布突袭而失去物资,甚至被对方将领劫持以索要物资,令士兵震惊惶恐。尽管曹操最终成功反击吕布并守住兖州,但夏侯惇的失败无疑给战局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作为曹魏宗室的一员,夏侯惇依然得到了曹操的庇护和信任。即使在救援刘备的战役中再次失利,他依然被委以重任。在曹魏建立后,夏侯惇更是官至大将军,成为曹魏历史上第一任大将军。尽管他的战绩并不辉煌,但他的地位和威望依然稳固。
再来看诸葛瑾,他与兄长诸葛亮分道扬镳,各为其主。虽然诸葛瑾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并参与了重要战役,但他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关键的战役中,诸葛瑾的失误导致船只被烧毁,水陆进攻被击退。甚至在孙权出兵攻魏时,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表现实在难以称道。尽管诸葛瑾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出色,但他依然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和提拔。
这两位大将军的历程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他们虽然屡战屡败,但因为各种原因依然能够获得信任和重用。这既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里他们虽非顶尖战将但也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并非只有辉煌的一面还有失败、挫折和反思的一面。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历史的魅力所在。两位大将军的历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诸葛瑾,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他不仅是孙权的心腹重臣,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孙权决策背后的智囊团。即使他的能力在众臣之中并非出类拔萃,但依然得到了孙权的特殊青睐。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登上皇帝的宝座,对于诸葛瑾的重视更是显而易见。那时,他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兼左都护,并任命他为豫州牧。提及诸葛瑾的这一身份地位,他与夏侯惇颇为相似,不仅官至大将军,更是各自国家的首任大将军。东吴的官职体系中,还有一个更高的职位——“上大将军”。但诸葛瑾在其生涯中并未达到这一高度。
尽管诸葛瑾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在东吴将士心中,他的大将军地位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孙权眼中,他不仅是一个忠诚的心腹,更是一个对蜀吴联盟有着重要贡献的策略家。这一贡献源自他的智慧与决策力,成功地推动了蜀吴之间的友好关系,使得两国能够共同抵御曹魏的威胁。这样的贡献,无疑是他获得孙权重用的重要原因。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诸葛瑾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离世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虽然他在世时的身份地位可能受到质疑,但他的贡献与智慧却不容忽视。他作为孙权的心腹大臣和推动蜀吴联盟的重要人物,为东吴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离世不仅让东吴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更让后人对他充满了怀念与敬仰之情。诸葛瑾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争议,但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