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现一战国古墓
近日,广西平果市黎明乡蟠桃村那物屯的达洪江水库库区半岛发掘出一座源自战国时期的墓葬,这座墓葬的历史可追溯至约两千年前。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丰富且意义深远。
一、地理位置与发现背景
这座古墓位于达洪江水库库区半岛的腹地,被岁月与历史深深掩埋。1958年修建水库时,这片区域被淹没于水下。因今年干旱少雨,半岛裸露时间延长,为考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就在2023年5月7日,群众在垂钓时不经意间发现了疑似文物的线索,当地文保部门立即响应,迅速启动了保护与发掘工作。
二、出土文物丰富多样
在墓葬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石寨山型铜鼓,它属于战国或更早时期的文物。铜鼓底部直径约50厘米、高40厘米,出土时呈倒置状态。此次铜鼓的出土填补了从云南田东至广西红水河流域的考古空白,揭示了铜鼓传播的新路径。除此之外,还发掘出了玉器与青铜器,包括玉环、玉璧、玉玦等礼器,以及铜钺、铜矛等兵器,这表明墓主的身份等级较高,有可能是部落首领。还发现了宋、明、清时期的陶瓷碎片以及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如砺石、石砧、磨光石斧残件。
三、研究价值非凡
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铜鼓的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铜鼓由云南经广西向广东、海南等地扩散的新路线得以证实,修正了原有考古研究结论。该遗址包含了战国墓葬与新石器时代遗存,证明了该区域自古便是交通要道,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四、其他重要发现
除了墓葬本身,还在遗址及上下游共发现了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了石器和玻璃陨石若干件。这些出土文物已经移交至文物部门进行后续研究。专家们将通过科技手段对这些文物进行修复,并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历史信息。
此次发掘工作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百色市的专家共同完成,得到了蒋廷瑜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这是“广西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这次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也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