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且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什么?由谁编写的

世界之最 2025-05-28 12:49www.178767.com世界之最大全

《永乐大典》的编纂可追溯到大明永乐年间,由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初名《文献大成》,全书共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充分展示了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永乐大典》的命运多舛,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于永陵之外,永乐副本在战火中大多亡佚,如今仅存不到800卷。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其“百科全书”条目中,赞誉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欲修纂类书,但当时并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了整理知识,命令解缙等人修书。这部大典的编撰宗旨十分明确,旨在搜集天下所有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言论,备为一书。

修书过程历时数年,召集了众多学者和官员参与。初名《文献集成》,但明成祖对其并不满意,于是进行了重修。最终,明成祖亲自命名并序定为《永乐大典》。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在修书过程中,对收录的书籍未作任何修改,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

尽管《永乐大典》在修撰时极尽严谨,但在传承过程中却历经磨难。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珍爱此书,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但自明代以来,《永乐大典》即有佚失。到乾隆年间,原书已经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此后又经历了多次战乱和人为破坏,使得《永乐大典》迅速流失。

现今,《永乐大典》的存世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分散在世界各地。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等地的图书馆、德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的一些图书馆都收藏有这部大典的残本。至于开元通宝,它是唐代的一种货币,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严格遵循西汉五铢的规范。《开元通宝》的起源与演变

据《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唐朝在武德四年七月,废除了五铢钱,开始流通“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币的铭文由书法家欧阳询精心题写,其独特的货币体系在唐朝及以后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朝初年,沿袭了隋五铢,但币制混乱,大小轻重不一。为了整治这一局面,唐高祖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决定改革币制,以“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流通的五铢。欧阳询的题字赋予了这种钱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开元通宝”的形制沿用了秦方孔圆钱,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这一体系使唐朝的币制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开始了通宝币制的新纪元。这一制度被沿用了近1300年,成为历朝的铸币标准。

在唐朝的历史中,“开元通宝”的价格和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波动。唐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钱币的价值稳定。随着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的爆发,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钱币的形制和价格也开始出现波动。尽管如此,“开元通宝”的影响仍然深远,它不仅是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都受到了开元钱的影响。

“开元通宝”的版别、样式繁多,价格因铸期长传世丰富而各异。如隶书小平背孕星、右桃、双桃、背双月等版别的价格各不相同。更有金质、银质的“开元通宝”,其价值高昂,反映了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通宝》不仅是唐朝经济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它的存在,为后世货币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多关于《开元通宝》的故事和秘密,还有待我们去发掘。

更多关于古代货币的知识和文化,请关注奇技网,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