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星系名称的由来
从古至今,星系这一宇宙中的壮丽景象始终激发着人们的好奇与探索。这一词汇源自希腊语,广义上指的是无数恒星、尘埃和气体的运行系统。其中,我们熟知的银河系便是一个包含众多恒星、气体、宇宙尘和暗物质的大质量系统。其壮丽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日夜观测,才将宇宙中最迷人的景致以科学理论为我们揭示,让我们对神秘的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星系的命名与区分,是科学家们漫长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星系的形态是命名的关键,主要可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三大类。在哈柏序列中,根据视觉形态对星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椭圆星系根据扁率被细分为七种类型,从E0到E7,描述了从近乎完美圆形到高度扁平的星系形态。
当我们谈论螺旋星系时,不禁会想到其独特的螺旋结构。它们分为棒旋星系和旋涡星系两类。棒旋星系中央有长棒形状,而旋涡星系则呈现出更为平滑的圆盘形态。这两类星系进一步细分为Sa、Sb、Sc三种次型,以描述星系核的大小和旋臂的松紧程度。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巨大的棒旋星系。
还有透镜型星系,它们是介于椭圆星系和旋涡星系之间的过渡形态。例如NGC4552这个E0型椭圆星系,就位于室女座,其形状近乎完美圆形。而NGC4486则是一个E1型椭圆星系,同样位于室女座。仙女座中的NGC205是一个E6型椭圆星系,展示了高度扁平的形态。位于六分仪座的NGC3115是一个被归为E7型的椭圆星系,也有观点将其归为S0型。
在猎犬座M51中首次发现的螺旋形状在旋涡星系中尤为突出。这些星系的中心区域呈现出透镜状,周围环绕着扁平的圆盘,从核球两端延伸出若干条螺线状旋臂。它们分为正常的漩涡星系和棒旋星系两种类型。正常的漩涡星系又进一步细分为Sa、Sb、Sc三种次型,分别展示了不同的核大小和旋臂形态。这些星系的旋臂上集聚了大量的高光度星、超巨星以及电离氢区,同时分布着尘埃和气体。
不规则星系名称及其独特之处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不规则星系以其独特的外形引人注目。它们被赋予了“Irregular Galaxy”或“Irr-type Galaxy”的称号,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明显的核心和旋臂,更无盘状对称结构或旋转对称性可言。这些星系以字母“Irr”来标识。在全天最亮的星系中,不规则星系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只有百分之五。它们不同寻常的外观暗示着可能的多样性和复杂起源。按照星系分类法,这些星系被进一步细分为Irr I型和Irr II型两类。典型的Irr I型星系除了拥有上述一般特征外,还可能呈现出隐约的棒状结构。这些星系质量庞大,介于太阳的一亿倍到十亿倍之间,甚至有的高达一百亿倍太阳质量。它们的体积虽小,但长径幅度达到二至九千秒差距。星族成分以年轻的星族I天体为主,包括O-B型星、电离氢区、气体和尘埃等。而另一类Irr II型星系则具有不规则形态,难以分辨出恒星和星团等构成成分,并常常伴随有明显的尘埃带。某些II型可能正处于爆发阶段或刚刚经历过爆发,而其他则可能是受到伴星系的引力扰动而产生扭曲。I型和II型不规则星系的起源可能截然不同。一个令人惊叹的例子是大熊星座中的NGC3034不规则星系,它是最典型的不规则星系之一。
除了不规则星系外,还有其他一些以特殊命名著称的星系名称引人注目。例如,“麦哲伦云星系”,这个名称源自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德·麦哲伦。麦哲伦在航海探险时首次发现了南天星空中这两个云雾状天体,并将其描述为“好望角云”,为了纪念他的发现和对这些天体的精准描述,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两个天体为麦哲伦云星系。通过优酷视频播放器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星系的神秘之处(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