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买盐有多贵?卖私盐还会坐牢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在古代,它的珍贵程度堪比现代社会的石油,购买盐巴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方便的事情。那时候,贩卖私盐是重罪,甚至可能牵连九族。
在古代,人们认识到身体摄入的盐如果太少,就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长时间缺乏盐,会使人感到全身乏力、虚弱,这是因为身体的水循环被破坏。古代食用盐的制造量却十分有限,朝廷对此严格控制。
制造一斤盐,朝廷只给十文钱,但再卖出去时价格却高达一百文到三百文。如果用这些盐来腌制成咸鱼,五斤咸鱼就需要一斤食盐,成本高昂得让人望而却步。这使得渔民们为了将鱼送到其他地方避免发臭,不得不将其腌制成咸鱼。
随着经济的繁荣,汴京城内闲鱼贩子众多,这与朝廷制定的政策有关。这项生意一般只有渔家才会涉足。他们每次出海捕鱼后,都可以从官府那里领取一定数量的食盐,根据捕到的鱼的数量进行分配。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不能私自留存盐和咸鱼,一旦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换句话说,虽然咸鱼看似普通,但其生产成本却高的吓人。在古代,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享用得起咸鱼。时期,朝廷甚至禁止百姓私自用盐腌制食物,否则也会按官盐处罚。
直到清朝时期,朝廷才将盐巴按照用途进行了分类。为了解决咸鱼的问题,朝廷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腌制咸鱼的盐和食用盐分开。食用盐颜色偏白,纯度较高,不能直接食用的腌制咸鱼的盐则称为渔盐,颜色偏向红色。渔盐的价格比食用盐要便宜许多。
随着历史的推进,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盐巴的价格也逐渐降低。而到了现代社会,不仅盐巴的纯度大大提高了许多倍,而且价格也十分低廉,每家每户都能负担得起。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除了满足我们的味蕾需求,盐还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