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最害怕一个人 人家祝贺他登基他却躲起来
在公元960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对宋朝发起了挑战,这是新朝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李重进,一个拥有深厚背景的人物,既是某人的妻侄,又是另一人的侄子,他的影响力在朝廷中不可忽视。
郭威为确保自己去世后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特别为李重进定下了君臣名分,以避免他产生野心。李重进的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从952年起,他逐步攀升至高位,成为侍卫亲军司的核心人物,名位甚至超过了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在赵匡胤登上皇位后,尽管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对李重进仍心存疑虑。李重进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以及他对禁军的控制,使得赵匡胤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当李重进请求进京朝见时,赵匡胤的反应异常强烈,拒绝了他的请求。这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李重进的反叛情绪逐渐升温。他号召旧部,预谋反叛。赵匡胤的举措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李重进的反叛。当另一将领李筠反宋时,李重进曾试图与之联手。他的亲信翟守珣却向赵匡胤告密。赵匡胤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要平定李筠,另一方面要应对可能的李重进反叛。
在平定李筠后,赵匡胤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对自己亲信在侍卫亲军司的控制。他罢免了张光翰和赵彦徽的职务,将二人出为节度使,同时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司马、步二司长官。这一举措足以看出他对李重进的深深恐惧。
当年九月中旬,赵匡胤在做好讨伐李重进的准备后,将其由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一行动进一步增强了李重进的恐惧感。铁券的赐予虽象征免罪,但在君臣猜疑的背景下,更像是一种催命符。于是,李重进匆忙举兵反宋。与征讨李筠不同,赵匡胤此次只任命了“义社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为南征正副统帅,原侍卫、殿前两司的高级将领并未参与征讨。为了稳妥起见,赵匡胤亲自出征。最终,在十一月中旬,宋军攻破扬州,李重进兵败自杀身亡的故事。这一事件反映了权力交接过程中的复杂斗争和深层次的政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