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因为北伐没有成功,所以才没有取代刘
介绍三国:诸葛亮的忠诚与使命
你是否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历史阶段,深入解读一个传奇人物——诸葛亮。
公元223年2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他不得不提前进行托孤。他将诸葛亮从成都叫到永安,一同商讨后事。刘备赋予了诸葛亮近乎绝对的权力,让他辅佐刘禅。他甚至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以废除他。而诸葛亮在接过这一重任时,便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诸葛亮被赋予的权威,不仅体现在内部事务上,更包括军事大权。刘备可能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稍逊,因此也将一部分权力赋予了李严。但除此之外,蜀汉的大权几乎全部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他领益州牧,彻底架空了李严,与东吴重修旧好,并平定南中叛乱,使蜀汉内部得以安定。无论是权势还是声望,诸葛亮都达到了顶峰。
即使在南中平定、蜀中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时候,诸葛亮也从未有过取代刘禅的念头。甚至在数次北伐时,面对李严的劝进,他也未付诸实践。但他曾言,等到完成北伐、除掉曹魏后,别说九锡,就是十锡他也受得起。这看似是诸葛亮在挤兑李严,实际上更是他对自己使命的坚定。
诸葛亮是一个做事谨慎、待人谦逊的人。他从没有任何僭越的举动,即便他手握大权,刘禅也视他如父。诸葛亮对刘禅始终保持臣子对君主的恭敬谦卑,因为他的目标不是成为蜀汉的帝王,而是再造汉室,重建太平。
刘备托孤时,诸葛亮临危受命,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守的道、付的实践。对诸葛亮而言,封圣的成就感可能远高于做帝王。因为做帝王靠的是天命和历史进程,而作为一个士人则是看个人努力和奋斗。正因如此,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是为了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笔者认为,天命所归往往存在运气的成分,而诸葛亮的心志和目标已经远胜帝王。他对刘禅没有异心,自然不会取代刘禅。诸葛亮的忠诚与使命,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他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