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真如传闻所说
在文化脉络的旅途上,《文化苦旅》中的道士王圆箓,犹如一颗漂浮在时间长河中的孤舟,他的“罪人”形象,长久以来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我们的惋惜、愤怒和悲伤而停滞,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让历史的脚步更加稳健。王圆箓,这位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的湖北麻城农民,因生活所迫,流落至甘肃酒泉,入道修行。十九年后,他定居莫高圣境,成为佛寺的住持,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
王圆箓并非毫无贡献。在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那个特殊的日子,他在清理被流沙掩埋的洞窟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这个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出了他对文化的敬畏与保护。他为此做出了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保护莫高文物竭尽所能。他数次写报告、送样品,要求将这些文宝交上级官府保存。虽然多次碰壁,但他始终未放弃。
命运似乎对这个文盲道士并不公平。尽管他付出了所有努力,但各级官府对他的热忱表现冷漠,对他的发现视而不见。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也许这批黄纸残绢真的毫无价值。在这种心态下,他产生了用这些文宝换取一些银钱来资助洞窟清理和修缮的想法。虽然犹豫不决,但他最终未能抵挡住诱惑。斯坦因利用他的和对唐僧的崇拜,编造离奇的神话欺骗他。王圆箓在这场较量中败下阵来,藏经洞的大量文物被斯坦因等人劫掠至国外。
我们不能因此全面否定王圆箓的贡献。他的被骗并非单纯因为他的无知和迷信,更多的是因为时代的背景、文化的断层以及权力的冷漠。他的功过是非永远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他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的艰难和困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的悲剧性命运让我们感叹不已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王圆箓的功过是非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思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