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与李
介绍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燕王造反与“靖难之役”背后的传奇人物李景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令人好奇、引人深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奇秘网小编的脚步,去建文元年那场震撼朝野的“靖难之役”及其关键人物李景隆的传奇故事。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拉开。四年后(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这场腥风血雨中,有一个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李景隆。作为明成祖朱棣的表侄,李景隆堪称“靖难之役第一功臣”。
李景隆出身尊贵,其父与朱棣是表兄弟关系。他自身不仅长相俊朗、举止雍容,而且酷爱读书,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他深得朱元璋的赏识。洪武年间,李景隆便执掌左军都督府事,官至从一品的太子太傅,长期参与军事工作。
建文帝登基后,李景隆率兵逮捕了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为后续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在燕王朱棣的征讨中,李景隆因错误的指挥暴露了其“绣花枕头”的本质,使得建文帝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建文二年(1年),建文帝忍无可忍,罢免了李景隆。但并未严惩,这也为后来的事态发展埋下了隐患。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饮马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竟重新起用李景隆,令其防守南京。结果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城,使得建文帝不知所终。李景隆不仅帮助朱棣获得战略主动权,还助其打进南京城,可谓“靖难第一功臣”。
明成祖登基后,对李景隆大加封赏,每次上朝都站在武将的“C位”。这引起了其他靖难功臣的强烈不满。永乐二年(1404年),多位大臣先后弹劾李景隆,罪名从受贿到谋反不一而足。明成祖最终免去了李景隆的官职,没收其财产,并将其全家软禁在家中。
被软禁的李景隆试图绝食自杀,却奇迹般地绝食十天而未死。此后,李景隆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连具体死亡时间都没有留下。
这位曾在“靖难之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传奇人物,最终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的故事,成为了那段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篇章之一。通过李景隆的荣辱兴衰,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动荡时代的一角,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