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海军
《中国海军的初创与变迁》
一、初创与分裂时期(1911-1928)
在1911年,随着清海军起义舰船的组建,中华民国海军应运而生。紧接着的1912年,南京临时设海军部,海军力量初步编列为第1、第2舰队及练习舰队,总排水量约4万吨。
在随后的几年里,海军不断壮大,接管了江南船坞、大沽船坞等造船设施,同时调整海军院校体系,设立南京、马尾、烟台等海军学校。1917年的护法运动导致了海军的南北分裂,程璧光率主力舰南下广州,形成了北洋海军与广州革命海军的对峙局面。此后,东北海军崛起,派系纷争,形成了闽系、粤系、东北系三大派系。
二、国民整合期(1928-1937)
1928年,国民整合北洋遗留舰艇,重组为第一至第四舰队及练习舰队。虽然总吨位不足6万吨,但这一时期的中央化改革标志着海军开始走向统一。1932年,电雷学校的成立更是培植了中央嫡系海军力量(电雷系)。
尽管1929年制定了“六年计划”,拟建造主力舰10.5万吨,但由于财政困难,至抗战前夕,海军仍主要依赖清末遗留的舰船,仅保有老旧舰艇66艘。
三、抗日战争与战后重建(1937-1949)
1937年抗战初期,第一舰队在江阴防线以全灭的代价阻滞了日军进攻,标志性舰艇如“宁海”“平海”等在此战中被击沉。抗战胜利后,海军接收了日伪舰艇,但1949年部分舰艇随迁台湾,剩余的舰船成为了新中国海军的基础。
四、派系特色简述
东北海军曾控制中国70%的舰艇吨位,拥有首艘国产航母及航空兵,但在1930年代因内部矛盾而瓦解。中国海军的舰艇技术主要依赖于购自日本的舰船(如“宁海”号)或自建的舰船(如“逸仙”号),尽管性能相较于同期列强有所落后,但在中国海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