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新流调汇报!
新华社北京报道,1月24日,关于疫情防控的新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场关于流调汇报方式的变革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悄然兴起。
在这场变革中,流调汇报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往公布的确诊病例流调报告中,详细描述了病例的性别、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而现在,这种报告方式正在逐渐改变。新的流调汇报更加注重涉及地区和场所的信息披露,而隐去了部分个人信息。这种新的报告方式在尊重个人隐私、减轻患者及其家人压力的也确保了公众的知情权,这种做法值得称赞和推广。
疫情发生以来,流调报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不仅关乎国家防疫形势,也关乎每个人的尊严和隐私。由于公众对病毒防控的关注和担忧,对流调信息的敏感度极高。一旦信息公布,往往会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和关注,甚至可能引发对病例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搜索暴力。如何恰当地公布流调信息,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和社会公众利益,考验着各地的疫情防控能力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北京和上海的流调报告新做法之所以受到好评,关键在于把握好了信息披露的尺度,明确了公权和私权的边界。除了必要的行动轨迹外,报告没有公布如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避免了“隐私变成谈资”的可能性,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可能引发的搜索暴力和人身侵犯。这反映了在信息化时代,国家对公民隐私权的重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流调是对病例家庭状况、出行轨迹、社会接触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查,涉及的信息数据庞大且复杂。流调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操作至关重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提取并公布简洁有用的信息,既能让公众对涉及地区和场所一目了然,节省时间,又能避免流调报告成为观察、评价他人生活的“舆论场”。这种处理方式更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也更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提倡以民为本的柔性处理。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公众的迫切期望。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能够继续推进这样的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益,同时也更有效地防控疫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