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合纵攻秦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的余晖?
六国与秦的纷争,起源于时代的更迭。在华山东边的山东六国,包括韩、赵、魏、燕、齐、楚,它们面临着来自华山以西的秦国的挑战。华山,作为天然的屏障,阻隔了东西之间的交流,但也成为了秦国的重要防线。秦人在华山上筑起城墙,以黄河为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防线,这样的防御工事,难以攻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华山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难关。六国合纵之时,常以函谷关为主攻关隘。当秦国展现出对东方六国的压倒性优势时,六国已处于岌岌可危之境。以赵国为例,曾一度被秦国大军包围都城邯郸,危在旦夕。而在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魏国因救援赵国声名显赫,却未能凝聚中原力量对抗秦国,反而对其他小诸侯国发起攻伐。曾经的强国魏国,给卫国留下的只有小小的濮阳城,卫国的衰败显露无遗。
与此赵国也在寻找尊严,却在与的战斗中被围困都城。而在东方战场上,曾经辉煌的齐国也被所攻占。六国合纵已无法阻挡秦国的脚步。面对列国的纷争,秦国冷眼旁观,伺机而动。三晋中唯独魏国能与秦国抗衡,但秦国频繁对魏作战,迫使魏国屈服。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攻打魏国,引发五国合纵反击,但最终秦国通过反间计瓦解了联军。
秦王嬴政即位后,加强对中原的攻伐战争。山东诸国才意识到秦国的威胁,推选合纵长与春申君展开对秦的作战。合纵之战只是东方六国在受尽秦国侵扰后的自发意识,时间上的滞后使得曾经的战国四君子或已故去,或国家衰败。大部分诸侯国都遭受过秦国的摧残,有生力量几乎被完全摧毁。尤其是楚国,大半国土已属秦国,考烈王无法抵挡秦国的铁军。当秦国攻破韩赵魏三家后,进军南阳盆地时,楚国门户洞开。楚考烈王的合纵攻秦只是一次垂死挣扎。
事实上说楚国自失去鄢郢后曾和秦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但这样的和平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秦国逐渐扫清外围障碍其铁军的力量便直接威胁到楚国当秦国大军抵达南阳盆地时楚国的命运已注定而此时的合纵攻秦也只是大势已去的无奈之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