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追随项羽的诸侯将相 为什么没有人肯为他尽
秦国自商鞅变法实施“利出一孔”、“奖励耕战”的政策以来,便走上了无敌之路。这一政策将官爵赏赐与斩首数目直接挂钩,激励秦人斩敌立功,以此换取功名富贵。《经典》有云:“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可见,秦国之所以强大,与其独特的政策息息相关。荀子亦曾赞叹:“秦之锐士,无可当者也。”
自秦军出关征战以来,其威名震天下,几乎未尝败绩。这使得东方六国诸侯对秦军心生恐惧,这种恐惧心理持续了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在巨鹿之战中,楚军如天神下凡,以少胜多、九战皆捷,击溃了秦军的主力。诸侯联军被楚军的骁勇所慑服,自此打破了东方诸侯对秦军的恐惧心理,项羽也因此成为了抗秦义军的实际盟主。
此后,各诸侯将相纷纷追随项羽破秦入关。在楚汉相争之际,曾经追随项羽的诸侯将相却纷纷倒戈,不再为其尽力。这其中原因何在呢?
当初各诸侯将相追随项羽征战,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灭秦复仇”的目标。秦国以暴虐手段统一六国,其行径令人发指。秦军斩首战绩中,许多都是无辜的战俘与平民。长期忍受秦人的奴役与欺凌,东方六国对秦国的仇恨深入,因此愿意追随项羽灭秦复仇。随着秦的灭亡,这些诸侯将相已经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因此失去了继续为项羽卖力的动力。
各诸侯将相已被封王,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愿意为他人争夺天下而冒险。当初追随项羽时,他们尚未拥有自己的地盘,因此渴望通过战功来分得地盘。如今,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望,自然不愿意再为他人冒险。
各诸侯将相的地盘相对狭小,实力较弱而自顾不暇。项羽分封的十八位诸侯王中,许多诸侯的地盘较小、实力较弱,难以自保。他们面临着与本地势力的矛盾与冲突,无法抽身相助项羽。
正因如此,当初如九江王黥布等英勇战将,在齐地田荣起兵叛楚后,虽然曾被项羽倚重,却称病不往,仅派数千人相助。其他如燕王臧荼等更是自顾不暇,无法再为项羽出力。各诸侯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团结一心,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