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何没有除掉刘禅呢-真相是怎样的?
《志》载:“人之所欲,路人皆知”。司马昭身为曹魏权臣之子,虽寄居曹家,却心怀壮志,野心勃勃。当司马懿发动政变,诛灭异己,夺取大权之后,其子司马昭亦步亦趋。他不仅废除了原有的君主,更以年仅十三岁的新君为傀儡,掌控朝廷大权。司马师突然病逝,朝中大权再次落入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上位后,便积极谋划取代曹髦。他深知自己只是司马家的傀儡,一日不除,司马家便无法真正崛起。于是,他逐步扩大势力,铲除异己,夺取军权,意图消灭蜀汉和东吴,以解决所有内忧外患,最终实现司马家取代曹家的梦想。
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马昭决定先灭蜀国。他派遣邓艾等人率领十八万大军进攻蜀国。若无法突破某一关卡,则绕道成都,直取核心。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禅竟然直接开城投降。他的懦弱使得邓艾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就连姜维也失去了抵抗的意义。蜀汉灭亡,刘禅等人被送至魏国都城洛阳。除了少数忠臣之外,再无复国之声。
实际上,刘禅的投降之心早已萌生。他本为平庸之君,能稳坐皇位全靠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辅佐。如今,这些人物相继离世,北地王刘谌亦不堪屈辱而自杀,能帮助他的人已然不多。刘禅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在了投降上:若开城投降,司马昭顾及名声,必定会善待他;若负隅顽抗,失败的话将难逃一死。
后来,刘禅在洛阳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他,并在席间观察其反应。除刘禅外,其他人的脸上均露出不自然的表情。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直接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使得司马昭消除了顾虑,逐渐放下戒心。
有一天,手下传来消息,称刘禅在府宅门口立了一块牌匾,上书“中山寨”。群臣疑其有反叛之心,建议早日除去后患。司马昭转念一想便消除了杀心。他认为刘禅只想安安稳稳度过余生,“中山寨”倒过来念为“在山中”,表明刘禅并无其他野心。其实,司马昭本是多疑之人,若换作他人,恐怕早已遭不测。而刘禅的无欲无求,才是真正的“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