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观会议:儒学经典与谶纬迷信的钦定结合

天下奇闻 2025-05-17 02:27www.178767.com天下奇闻趣事

白虎观会议,发生于公元79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儒经讨论盛会。当时,章帝召集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以及诸生,共聚白虎观,深入探讨儒经的异同。这场讨论热烈而深入,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章帝亲临现场,听取各方意见,裁定对错,决定取舍。最终,讨论的成果被整理成册,命名为《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了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攻读儒经成为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不仅在大学设讲座,为各派儒家学派提供交流平台,还通过设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等方式,鼓励人们钻研儒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繁琐分支。《汉书·儒林传赞》记载,诸经分派分支过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宣帝召集诸儒讲五经同异,制定了石渠阁奏议,成为封建政权的首套完整法典。

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将儒家经义与迷信相结合。所谓“谶”,是神灵对人们的预言。“谶纬”即集过去所有的预言于一体,用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融合使得儒家经典与神灵的启示交织在一起,为儒家学说增添了神秘色彩。汉章帝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更是将这一体系系统化。

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白虎通义》一书杂糅混合了各种经典和谶纬图书。书中不仅引用了六经传记,还融合了《易》、《诗》、《书》、《春秋》等各家《序传》以及《礼》、《乐》、《论语》、《孝经》等各种逸文。还结合了图书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

《白虎通义》不仅是白虎观会议的记录,更是儒家学说与神秘主义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学说在东汉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的会议和所诞生的典籍,儒家思想在东汉时期得以更加系统化和神圣化,成为了当时的国教化性质的思想体系。

上一篇:冬天钓鱼技巧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